第352章 韩必先带兵支援,凌震所部顺利回归
黄河封冻,长江水依旧湍湍流淌。
江南水师首次在寒冬中出动,水手们努力在呼啸的北风中控制战船,两万江南军在离襄樊下游五十多里水流平缓处渡江。
韩必先为领兵统帅,他身上一直贴着奇袭的标签,这个标签甚至掩盖了他练兵的才华。
韩必先骑着一匹白马,在雪地中不是很醒目,掌旗官看他的手势高声呼喊:“出发!”
铁甲配棉衣,宝刀配虎蹲炮,江南军尽管冻得嘴唇发紫,依旧迈着整齐的步子进入茫茫雪原。
按照计划,江南军将横穿南阳府到达宜阳,最后的目的地在离洛阳不远的黄河岸边。
中原地界都是平原,适合骑兵作战,韩必先麾下只有两千骑兵,其余都是步卒。
这支兵马只是先锋,张天禄、李来亨和袁宗第将在随后的几天各自率军过江,在南阳府地界盘桓,以做接应。
雪天奔袭最大的难处在于补给,韩必先只带了十二天的粮食,因江南军经常到河南地界骚扰,韩必先过河时洪承畴并不在意。
直到韩必先过河后的第三天,襄阳城内的清军才有所察觉。
洪承畴抛去谨慎,一天派出十几波斥候出城。
清军骑兵本来就多,蒙古人的骑术又胜过大明人,江南军斥候渐渐被驱赶远离襄阳城。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襄阳城内也有擅长游泳的水鬼,他们不惧冰冷的江水为洪承畴查探江南军水师的动静。
入冬后,江南军撤围,襄阳城与大同城外的多尔衮消息传播顺畅。
清军两大主力被牵制在大同和扬州,河南兵马守城尚可,是万万不敢与江南军野战的。
洪承畴暂时猜不出江南军的目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勒克德浑本就耐不住寂寞,当即逮住机会请命道:“洪总督,前来围攻襄阳的江南军只有十三四万,过冬时又退走了几万,如今精锐都往河南去了,正是襄阳城奇袭江南军的好机会。”
洪承畴本有这个心思,但听勒克德浑这么一说反而警醒起来,并没有给出正面答复。
在洪承畴看来,每个诱惑都可能是陷阱,左思右想后,他觉得这事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勒克德浑见状大怒,骂道:“你还要本贝勒龟缩到什么时候?”
洪承畴不敢与他争吵,只是不同意勒克德浑的出兵计划,他是个知兵事的总督,但他的长处在于能协调各部势力为己所用,不是卢象升那样善于一线战斗的总督。
韩必先率军出发后的次日,李毅离开宜城,进驻襄阳城外的山寨。
荆州忠贞营所部已在李过和高一功的率领下北上,他抱着万中存一的机会希望襄阳守军能够出动,甚至不惜把消息透露给吴三桂。
相比起攻取襄阳,山西那三万义军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今满清在河南能动用的兵力除了本地驻军外,最靠近河南的只有吴三桂的关宁骑兵和襄阳城的四万人。
李毅不知道多尔衮会不会冒险。
韩必先急行军一路往北。
张天禄、李来亨和袁宗第率军在南阳北上,掳掠百姓南下,然后封锁各处路口,让满清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意图。
张天禄、李来亨和袁宗第所部离韩必先所部一直保持三天的路程,他们也在时刻准备南下,如果襄阳守军出城的话。
渑池渡口。
义军开始渡河,为了不出意外,起初只有几千人往外散开查看动静。
几个月来,渑池早成了高危之地,中原百姓多年来深受义军之苦,年龄稍大者对当年渑池的祸乱记忆犹新。
洛阳是河南府城,近一个月来,河南半数的清军已经集中在此城。
义军一过河,立刻有斥候回城禀告,两万清军倾巢而出杀向渑池。
尚可喜率三千汉八旗士卒督军,他在山西不止一次与义军交过手,知道义军不堪一击。
清军辰时出城,午时左右,南阳城的信使飞驰而来。
南阳府内江南军猖狂,三天前韩必先率军越过南阳北上,过了一天南阳知府才得到消息,于是派信使策马来报。
四条腿果然跑得比两条腿快,终于赶在韩必先之前到达洛阳城下。
吴三桂当真一点消息也没透露给尚可喜,李毅初次与他接触,许下的诺言全是勾起吴三桂心痒痒的东西。
“报,报!”信使一路狂奔到尚可喜阵前:“王爷,江南军北上了!”
前营兵马让开道路,信使到达中军。
尚可喜安慰喘气说不清楚的信使:“不要着急,慢慢说来!”
信使又重复了一遍:“启禀王爷,两万江南军三天前踏雪北上,现在不知到了何处。”
尚可喜打了个激灵,当即命大军停下脚步,一面派人过河向吴三桂求救,一面龟缩回洛阳城内。
三天时间里,韩必先率两万江南军护送三万义军呼啸南下,赶在除夕之前渡江进入两湖。
这里不像山西那么冷,更温暖的是人心。
“辛苦了!”
李毅听凌震诉说北上经历,他麾下这个其貌不扬的亲兵终于走出来了。
乱世中,这样或者那样的人迅速崛起,同时,这样或者那样的人快速死去。
“还有一半人在太行山!”
凌震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了解此事的来龙去脉后,他知道那些人的首级是留给吴三桂的功劳,否则那位平西王怎会轻易罢手。
李毅只说要凌震,没说要郝阳,这是心照不宣的秘密,也是不能再提的禁忌。
凌震心知肚明,却没有点破:“王爷,属下幸不辱之命!”
“嗯!”李毅点点头:“走,我们出去看看吧!”
凌震随李毅走出宜城县衙,路边的角落里堆积着残雪,铁甲亲卫随行护送。
李毅难得穿了一回铁甲,属于王者的装饰最为威武。
城外的帐篷里乱哄哄的,这里条件简陋,但与山西相比近乎天堂。
“王爷到!”
火把通明,照亮了偌大的营地,各个角落传来掺杂哽咽的欢呼。
李毅现在对人心的把握已近乎炉火纯青,只是这么一瞥,这些人会牢记住他这个镇南王的面容,否则他们只知道凌震。
李毅不说话,也无需说话,这里的人都知道他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