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捷报传入江南,李毅嘱咐马士英
鳌拜和李成栋战败的消息不会这么快传出来,信使骑兵一路向南,泰州地界无人敢阻拦。
信使昼夜兼程,一直赶到泰兴城下,总兵阎应元派人护送信使过江直奔南京城。
从去年夏天开始,明军一直在淮扬发动攻势,江南士子百姓早习以为常。
狂奔的战马引来路边行人关注的目光,收复江南后,他们再没有见过如此紧急的军情。
不过,这些跟大多数人没有关系。
楚王府,李毅每天喂喂鸟,看看书,对朝堂偶尔爆发的争执袖手旁观。
陈子龙和马士英都是知进退的人,他们会很好的妥协,尽量不让矛盾爆发到楚王府。
午后,门外响起林宪急促的脚步声。
李毅放下书,凭直觉他知道他等待了半个月的消息来了。
林宪推门而进,躬身行礼道:“殿下,江北杨将军急报!”
“拿过来!”李毅接过急件,拆开看完后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林宪心中忐忑,不知是凶是吉。
李毅皱眉沉思片刻,把信件收入袖中,起身道:“备轿,本王要去马首辅府上!”
“啊…是!”林宪稍感意外,李毅自到南京后还从来没有去过别人的府邸议事。
八人抬的轿子摇摇晃晃,李毅在轿子中把急报拿出来又看了一遍,终于喜上眉梢:“杨国忠,你果然没让我失望!”
江淮与北京之间只间隔一个山东,满清以骑兵居多,旦夕可呼啸而下支援。
如果说收复江南,攻取两湖是为了自保,那么争夺江淮就在威胁满清治下的河南甚至京城了。
多尔衮绝不会轻易放弃江淮,就像他去年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要攻下大同一样。
这场大明与满清的交锋,显然,杨国忠开了一个好头。
李毅到了马府,和马士英进行了一番交流。
马士英十分惊讶地问道:“殿下,您是要亲自出征?”
“不错!”李毅把玩手中的白瓷杯盖。
“殿下麾下强将如云,何必要亲身冒险?”马士英心有隐忧,李毅离开南京城,现在被掩盖的矛盾很容易显露出来。
如今,马士英是整个朝堂最依靠李毅的人,无论东林党还是北下者,他都靠不上边。
陈子龙虽然很和善,奈何他们是天敌。
徐明义那盛气凌人的模样,除了他主动亲近别人,别人很难与他攀上关系。
“因为这是一场大仗,规模虽然赶不上收复江南,但远超过两湖那一战!”李毅眉宇中有些忧愁,他不知道多尔衮会下多大的决心。
如果满清和大明倾国一战,对大明来说有些早了。
但实际上,满清也有满清的难处。
满清内部矛盾重重,多尔衮坐在摄政王的位置上名不正言不顺,各处泥潭般的战场正在迫使八旗的内部矛盾暴露出来。
朝堂决定战场,对满清如此,对大明亦是如此。
李毅对东林党让步,又给东林党压力,是为了保证明廷最大限度的稳定。
范永斗不明白李毅为何会对堵胤锡让步,商人虽然精明,又怎么会明白他的长远谋划。
东林党对大明之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又怎能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东林党身上。
江南的士子就像是被溺爱惯了的孩子,但那终究是自家的孩子。
如陈子龙修订《农政全书》,如顾炎武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几社诸生宁死不剃发,如堵胤锡在两湖收纳忠贞营,他李毅岂能为一己之利把那些人全都斩尽杀绝。
李毅能饶恕朱大典,当然也能宽恕更多的人,除了张名振人死不能复生。
马士英想了想,拱手道:“殿下既然已经下定决心,那下官唯有祝殿下旗开得胜,早日收复中原!”
李毅点点头,神色有些凝重:“此次的战事很可能会旷日持久!”
马士英明白李毅的担忧,深鞠一躬道:“殿下请放心,有下官在南京,绝不会让朝廷出乱子!”
“好!”李毅微微点头:“若有紧急之事,可找凌震!”
李毅把南京内阁托付给凌震,而不是交给他的亲家陈子龙,这让马士英意外,更令所有人意想不到。
陈子龙是君子,马士英才是善于变通的权臣。
马士英脸上表情复杂,叹息一声道:“殿下如此厚待,下官实在惭愧!”
李毅望着马士英问道:“马首辅,你知道本王最担心什么吗?”
马士英想了想回道:“闽粤的郑氏!”
“不错,郑芝龙使本王感觉如芒在背!”这是李毅首次向别人表达他对郑芝龙的看法,而且还是个外人。
马士英受宠若惊:“殿下,郑芝龙为人知进退,下官会想办法稳住他!”
李毅告辞回到楚王府,连续下达数道军令,赵信、郑遵谦、孙敬等人各率大军渡江,明军正兵精锐齐发。
三月底,烟雨朦胧,长江江面上能见不过几十步远。
李毅率两千亲卫渡江北上,战船不停地搬运重炮过江,那可不是杨国忠使用的野战炮,而是重达千斤的直射炮。
李毅亲自坐镇泰兴,赵信为前营指挥,阎应元为向导,与郑遵谦和孙敬共五万大军逼近扬州城下。
扬州城中有三万守军,博洛此刻已经得到鳌拜战败的消息。
雾气能遮掩很多信息,但明军渡江人马太多,瞒不过扬州城的斥候。
三月底,从南京逃离的满清密探带回来惊人的信息,明廷楚王亲自率军北上。
博洛愈发不敢出城,命信使急报京城。
而信使才出城没多久,明军就在扬州城外试炮,轰鸣声惊醒了雾气中的城市。
江南,南直隶和浙江的府兵不断被抽调过江,往泰兴城集中。
而在南京城,明廷内阁正爆发第一场争执。
“楚王殿下怎能现在出征,现在是春耕季节,春耕季节啊!”堵胤锡认为李毅太草率了,其余人默不作声,陈子龙和张之维也都有同样的看法。
春耕季节抽调十万府兵过江,对江南百姓的影响不言而喻,东林党一向主张珍惜民力。
马士英扫了堵胤锡一眼,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诸位,既然楚王殿下已经做出决定,各路正兵和府兵也都在渡江,那我们就不要再为出兵的时机争执了,内阁要齐心协力,为大军筹备粮草兵器。”
堵胤锡皱了皱眉头,然后叹息道:“我虽然支持楚王殿下,但江南各地又有说法,乡绅不愿捐钱,青壮不愿北上,我只是在为北伐的前景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