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春耕藉田
朱慈烺三兄弟团圆的当天,顺治二年的科举圆满结束。参加科举的学子们还要在京逗留几天,等待科举放榜。
经过七天时间紧锣密鼓的阅卷,每位学子的考卷至少经过三人批阅,成绩新鲜出炉。依旧分甲乙两榜,甲榜张贴得分在七十分以上的学子,他们凭自己实力考中,将被授予十品的官职。
乙榜张贴六十五分至六十九分的学子,他们若是愿意去黑龙江屯垦戍边,同样会被授予十品的官职。
由于今年参加科举的人数比去年多了一倍,六十分以上的学子多了将近两千。黑龙江的体量太小,养不起这么多官员,于是代善将乙榜的分数提高了五分。
七成五以上的甲榜学子成为各地的乡啬夫,或是通政科、大理科的官员。剩下部分则会分配到京城各衙门官署做文吏,如内阁六部,两院等。
二十二日张榜,二十五日便分配完毕,还不等各位学子回家报信,送他们上任的马车便已准备完毕。
时间之所以如此紧凑,是因为眼下有一件非常紧急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处理,这将是他们当官后的第一个考验。
经过席特库的不懈努力,草原那边已经将福临需要的七十万头牛,陆陆续续送到了直隶,山西,陕西等省。七十万头牛看着多,但由于是分批次送达,还是得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共用一头牛。
一户家庭少说也有七十五亩地,哪怕是久经训练的耕牛和熟练的牛把式,也要耕个几天,更别说这些牛都还是没有经过训练的。
现在各地的情况就是有条件的用牛耕,没条件的一边人力耕田一边等着耕牛,反正春耕不能耽误。活了这么些年,第一次自家有几十亩地,种子都还有官府提供,若是种不满,简直比杀了他还要难受。
许多牛只经过了简单的训练,差不多是上犁后被老把式赶着走几十步就可以了。哪怕是如此简单,各地都累倒了不少赶牛的把式。
牛能耕地了,具体怎么分配还得朝廷官员去操作,这件事就得新科学子去处理了。各地因为耕牛分配的问题打了不少官司,有的地方甚至因此闹出人命。
很多地方就出现了夜半盗牛给自己耕田的案子,原因吗就是前一户人家占用耕牛时间太长,这件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县里的官员只能敷衍了事。
偷牛的说:“这牛好几天前就到他家了,几十亩田耕的磨磨唧唧,我实在等不及了,才想着把牛牵走。”
那另一方也有话说:“大人,这也不能怪我啊,谁不想早点把田耕完呢?可是这牛它不听话呀,怎么赶都不往前走,我力气稍微大点,这牛还急眼了,拉着我就往前冲,跑到田外边了也不知道停。就这情况,我看着也着急。”
这就是耕牛没训练好的结果,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县里的官员太少,这样的事情多了,他们也烦,只能等着朝廷分配下来的乡啬夫去乡间处理。
三月初一,暮春之初,直隶的乡啬夫差不多已经就位,开始调解乡里百姓的矛盾。而这一天,大清的第一次藉田礼,虽迟但到。
一般来说,天子亲耕藉田的时间在二月初二,有打油诗为证:
二月初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但是那会朝廷正忙着科举等大事,就将这件事给忘了。其实礼部右侍郎丘瑜曾提过一嘴,但被代善给无视了。
皇帝多大,耕牛多大,你确定是皇帝赶牛,不是牛拉着皇帝跑?
虽说耽误了近一个月,但是藉田礼还是来了。这件事虽说是表演成分居多,但也代表着朝廷重视农桑。而且这是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没道理在福临这给中断了。
福临年幼,自然不可能真的去赶牛耕田。皇帝不能扶犁,身为内阁首相的代善便是不二人选,但代善已年过花甲,再加上腿脚不便,也不宜扶犁。
于是重任便落在了同为辅政亲王的多尔衮身上,其实多尔衮的身子骨也不好,要不然也不会在正值壮年的时候坠马而亡。还是当年打锦州的时候伤了根基,以至于妻妾虽多,却只有一个女儿。
按明朝旧制,皇帝只需要前往先农坛的耕地里松松土就好。但福临却觉得这样不妥,再是表演性质,也不能关起门来自己表演吧?
大手一挥,耕田的地点远在城东,他和代善曾经微服私访的地方。
三月初一,福临早早的起床,在一众大臣的陪伴下前往先农坛祭祀先农。奉上三牲,祈祷今年风调雨顺,让各地百姓都能有一个好的收成,过一个好日子。
祭祀结束后,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前往城东农田,这里此时已人满为患。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凑到这里来,想看看给他们分田的皇帝长什么模样。
早在半个月前,福临前往安乐公府的时候,便认出了送朱慈烺兄弟二人的丁老伯,就是他当初微服私访时,见到的那个在田里捡麦穗的老人家。
老人家没要耕地,日子过得洒脱,城东城西城南都有他的身影。福临给了他不少赏赐,他都拒辞不受,只好重赏了为他赶车的年轻人。
丁老伯只回去后,就在乡间宣传,跟乡亲们自己见过皇帝。不过很可惜的是,并没有人愿意相信他的话。
藉田的这天,丁老伯也到了,混在人群里,等着福临等人的大驾光临。
今天的福临依旧骑马出行,后面还跟着代善和多尔衮等大臣,主持藉田礼的还是丘瑜,这是他礼部右侍郎的职责所在。
看着皇帝露面,丁老伯对旁人说道:“你们自己好好瞅瞅,是不是见过皇帝,几个月前他还找我问过话呢。”
被丁老伯这么一说,旁边的人瞪大眼睛看着福临:“是有点像,还有旁边那个老人家,几个月前,是不是到过我们庄啊?”
不少人都将福临和代善认了出来,一个老人家激动的说道:“到过到过,皇帝他到过我们大槐树庄呢,还到我们家吃了顿饭,我孙子的名字还是皇帝给取的呢!”
张老头孙子被人取名张怀远的事,庄里的人都知道。如今发现竟然是皇帝亲自取的,顿时投去艳羡的目光。
福临到的时候,牛和犁已经在田里摆好了。虽说由多尔衮代天子耕田,但福临也不能光在天上看着,他要和多尔衮一起扶犁。
皇帝耕田可不是像普通农民一样耕地,而是执行严格的制度。明制是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往返犁地四趟。福临又在明制的基础上,加了一趟,以表明二者的区别。
只见多尔衮右手扶犁,左手执鞭,福临则站在多尔衮的右侧双手搭在犁上。随着多尔衮挥鞭,老牛不紧不慢的拉着犁在田里走了起来。
两个人都没下过地,动作十分生疏,很多百姓一眼就能看出来。一位老农摇了摇头:“照这样耕田,我怕田没耕多少,人和牛都要累趴下。”
事情也正如老农说的那样,来回耕了五次后,福临和多尔衮都累的够呛。尤其是多尔衮,差点没摔倒在田里,还是福临眼疾手快,用力将其扶住。
藉田礼完成,福临又带着官员回到了内城,而围观的百姓则纷纷涌入田里,沾沾皇帝的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