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江南总督
多铎只在南京带了几天,但也发现了好几个问题。进入南京后,为了给将士们腾出住处,他曾下令将南京城内东区和北区的百姓迁出。
兵围南京之前,已经有二十多万百姓出城躲避战乱。可南京城里还居住着近百万的人口,光是东区和北区这两个地方,多铎就强迁了三十多万人走。
其中不乏奴仆,无业游民,还有暗娼乐户啥的。这些人在明朝属于贱籍,地位非常低下。但地位再低下的人,那也是人,也有争取活下去的权利。
一旦他们感觉到自己活不下去,就可能引发一场大的骚乱。那几天强迁人口的时候,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多铎都有些提心吊胆。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一刀杀了,可多铎又不敢开这个先河。毕竟福临再三重申,无论尊卑,皆是他的子民,要求前方将领攻下城池侯不要多造杀孽。
多尔衮威胁扬州史可法等人的话语,也只是说要将全城百姓打为囚徒,送去服苦役。而不是如李自成那般,如果守军抵抗甚烈,就会将怒火发泄在百姓身上,破城之后纵兵屠城。
光城东和城北两个地方的百姓就有数十万人,其中数不清的无业流民。若是再加上其他区域,无业游民的数量只会更多。
而南京城外,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土地能够进行分配。
强迁的过程里,多铎也杀了不少人,以官差和地痞流氓为主。他们不愿意迁走,或者说不愿意白白迁走,就在城中造谣,唆使不知真相的百姓起来反抗。
“陛下,臣建议于江苏和安徽巡抚之上,再设总督一职,加议政大臣衔,总管二省军民政务,最好把两淮的盐政也加进去。”
经过改制,大清的巡抚无统兵调兵之权,只能专管民政。碰到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手里没个几千兵马,根本玩不转。
“此职不常设,等二地治理妥帖后,即行裁撤。”
听完多铎的建议,两江总督四个字浮现在福临的脑海里。这可是原本历史上,大清真正的几大封疆大吏之一。
总督有调兵之权,一旦发生动乱,可以立刻出兵平叛。巡抚没有这个权力,能够动用的武力有限,碰上大规模的骚乱,处理起来有些束手束脚。
福临看向多尔衮:“十四叔,您一直在江南前线带兵,想来对江南之事多有了解,不知十五叔提议的总督,是否真的有必要设立?”
多尔衮心中已有腹稿,见福临问起,直接回答道:“臣觉得有必要在二省之上设立总督一职。江南之地,富户蓄奴成风,奴仆从几十到上千不等,光一个扬州城,就有八十多万人口。”
“更别说还有南京,苏州等几个大城池,人口不会比扬州少。张巡抚也说了,江南之地,棉桑之田多,水稻之田少,更多的是荒地。”
确实可以鼓励垦荒,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垦荒的前几年,产量有限,哪怕不收税,能不能满足自家一年的吃用,还是个问题。
成熟的水稻田又不够分,那么多无业游民和奴仆如何安置,是个大问题。哪怕把江南之地的富户全部迁出,恐怕也不足以安置下所有无业游民和奴仆。
更别说,江南之地,还有大量的军户和佃户要安排。人太多,繁荣归繁荣,但不好治理也是事实。
要想办法把江南之地的人口迁到别处去,不只是富户,游民和奴仆也要迁走一些。而这个时代,想让人老老实实的迁走,还得靠刀子。
“朕听明白了,二位皇叔的意思是江南之地人口太多,现有土地不足以承载这么多人口,是这个意思吧?”
土地其实能够养活这么多人,只是为了利益,大量的粮田改为了桑田。这部分田产不出粮食,但改回粮田吧,又要白白损失一大笔税赋。
“既然如此,朕就依十五叔之见,于安徽江苏两省之上,再设一江南总督。总督江南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盐政,以敬谨郡王尼堪为江南总督。”
在福临的设想中,江南总督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将多余的人口迁到人口稀少的地方去,还有一个就是着眼于江西浙江两地。一旦两个任务完成,江南总督这个官职就要裁撤掉。
用尼堪做这个总督,就是想让他积累一波功劳,让他能够坐稳这个郡王爵。
在平定江南的过程中,尼堪的功劳并不足以封郡王。最终能够从贝勒升为郡王,是因为褚英这个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脉,没有出一个王爵。
褚英有三个儿子,长子杜度和次子国欢已经去世,只剩下一个尼堪还活着。
虽说褚英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他对大清的建立有很大的贡献。如今大清已经入关,褚英这一脉却没有个王爵,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阿济格都封亲王了,给尼堪封个郡王,一点也不为过。
“张卿家陛辞的时候,朕曾给他下了一道口谕,富户之田全部没入官府,让他鼓励百姓垦荒。前五年免税,第六年到第八年征两成税,从第九年开始恢复正常。”
“如今看来,此谕有失偏颇,富户棉桑之田没入官府,粮田分与百姓。同时下诏废除乐户奴仆等贱籍,给他们恢复平民身份。”
福临说完,又看向列位臣工,询问道:“诸位爱卿还有何见解?”
“陛下,江南之地商业发达,店铺林立。迁出富户时应有所区分,名下无田产者,不必进行强迁,只征商税即可。名下有田者,以百亩为限,超过百亩,无论家资多少,尽数迁出。”
洪承畴这是给福临前一道迁移富户的诏书打补丁,有些只做生意的人,没必要迁走。只要他只想着做生意,不想着用做生意赚来的钱买田,留下来的作用更大。
商税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而且朝廷更喜欢商税。现在田税收的是实物,田里种什么,官府就收什么。
实物保存的成本可不低,而商税收的是现钱,搞个库房锁上就行。
对于洪承畴的建议,代善等人虚心接受,先说自己考虑不周,表示会立马作出更改。
见内阁成员说的热闹,掌管都察院的谭布也不甘寂寞:“陛下,还应从各地抽调三院能吏前往江南,快速将三院的班子搭建起来。有些作恶多端的人,臣看没必要迁走,查清楚其恶事后,直接抄家就是。”
多尔衮不就是在山东这么对付孔家的吗,罪行重的人迁走不是便宜他们了吗,还浪费粮食。一刀砍了,受他们压迫的百姓只会鼓手称赞。
或许谭布的初衷是想增强都察院,大理院和通政院的权柄,但是他的建议却能够收获不少民心。奴变频发的江南,光一个废奴还不够,还得让有些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一人计短,多人计长。在座的官员或多或少,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有建议禁止私学,兴办官学的,有建议在江南地区开一次恩科,录取本地贫寒学子为官的。
还有的建议,对江南之地的旧明吏员做一次考核,通过考核的授予大清的官职。官员就不要了,除非是技术类的官员,真正办事的吏员,还是可以吸收一二。
很快,官员们的建议变成了一道道的旨意,是纸上谈兵,还是真的有效果,就得看官员的实际治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