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9月22日,大明帝国辽东大区黑河省富锦县新富村。
一缕炊烟缓缓的从一户寻常百姓家的厨房内升起,马上进入十月的黑河省气温已经下降了不少,完全没有暑期那30度以上的高温,白天最高温度也是在26度上下浮动。
只见在温暖的房间内,一张小方桌摆放在炕头上,在这张小方桌上摆放了不少辽东百姓传统的食物。
例如用玉米面制作的窝窝头、大碴粥、咸菜、茶叶蛋、烧地瓜、甜玉米等等。
房屋的主人赵福顺正在大口朵颐着早餐,他的老婆刘翠娥要送孩子们去上学。
“翠娥真是辛苦你了,你出门之前把桌子上的这碗豆浆给喝了,要不然回来这豆浆都要凉了!”
“今天我得到农业合作社报道,合作社的生产队长要分配收割任务了,我得早点到不能让大家等着我一个人!”
嘴里吃着窝窝头的赵福顺把一碗冒着热气的豆浆端给了自己的妻子,刘翠娥接过这热气腾腾的豆浆点点头。
“当家的,你去农业合作社报到把那双新鞋穿上,咱们老赵家也不穷了,新鞋子该穿还是得穿!”
“到时候生产队长分任务了,你可积极点,想当初你去省城的农业机械厂工作,家里的乡亲们可帮了咱们不少忙。”
“我听说今年合作社在朝廷的铺贴下又添购了4台重型收割机和2台拖拉机,我昨天在路上碰见了大队长,大队长还问你会开这收割机不。”
“我说你在省城农业机械厂上班,这收割机会开,到时候还得麻烦当家的去手把手的教教合作社里的乡亲们!”
刘翠娥端着豆浆指了指在炕头那边的一双劳保鞋,这是她前几天专门去集市上买的。
她的丈夫赵福顺平日里都是在省城的工厂内上班,只有农忙的时候才会回到家里务农。
这次赵福顺所在的鹤城农用机械厂给他们这些员工放了长达14天的农忙假,在这14天里,工资是照常发放的。
每当农忙的时候各大工厂里的工人都会回到合作社里忙活着收割、播种的事情,这时候工厂要么请人替班,要么干脆歇业。
如果在以前没有合作社的年代,像赵福顺这样的普通辽东农民根本没有出去务工的机会,自家耕地要时常照顾,他得关心农作物有没有害虫,每日给稻田浇水都成了他的生活日常。
可自从1814年辽东地区大规模推行农业合作社以后,他们的耕地就交给农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日常对农作物的照顾根本不需要他们操心,只需要收粮食的时候给农业合作社交一部分当“会费”以外,也不需要额外缴纳钱财。
基本上在加入农业合作社以后,他们这些辽东农民都成了“甩手掌柜”。
这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是因为机械化播种的推行,之前一个人需要干几天的活,农业机械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够完成,哪怕是最基础的农用手扶拖拉机的耕地效率也比5个人强。
在新富村集体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前两年还需要村民们轮班照顾耕地,在1817年以后,新富村向县里申请了农业机器补贴,他们集资购买了14台手扶拖拉机和3台收割机以后,新富村农业合作社就摆脱了生产力的限制。
合作社内的会员也都不用在被困在自家的农田上,有了农用机械的加入后,新富村农业合作社的生产效率大大的加强,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还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
随着农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新富村农业合作社在连年朝廷政策的补贴下啊,添购了100来台各种农用机械,并且在他们村子旁边还建立了一个粮食加工厂。
有些年纪稍微大一些的村民可以直接在村子旁边的粮食加工厂就业,在农闲的时候赚取更多的财富。
“我脚上这双劳保鞋都是厂里发的,我在工厂不缺衣裳和鞋子穿,下次不要浪费钱了,攒起来到时候给孩子多花一些,他们日后也得娶媳妇儿嘞!”
“咱们合作社里购买的拖拉机和收割机都是我们工厂生产的,我开的很熟练!”
赵福顺放下碗筷叮嘱着自己别乱花钱,没事了都给孩子买点衣服,他这个一线工人在工厂里的待遇相当不错。
他身上穿的蓝色工人服装和脚上穿的钢板劳保鞋都是厂里的福利,每个月厂里还会发袜子,赵福顺基本上不需要买什么衣服。
有时候他都在想到时候等自己的工分攒够了就向厂里申请一套住房,把自己的父母、妻儿接到省城里去住,这样也方便他照顾。
至于自己家的田地,到时候交给合作社来耕种,哪怕是多交一些粮食他也挺愿意的。
现在朝廷基本上都不收什么农业税了,反而还给他们农民每年补贴不少钱。
这样好的日子农民们格外珍惜,直呼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好好好,我知道了!”
“咱当家的是工人,有地位,有出息,到哪都受大家欢迎!”
“你还别说这工厂发的衣服质量比我自己缝制的还要好,也真是托了皇上的福气能让咱们老百姓穿上这衣服,20年前咱们一家就两套衣服,出门还得换着穿!”
赵福顺在看到自己妻子又开始絮叨后,连忙摆摆手示意刘翠娥赶紧把豆浆喝了送孩子。
帮助乡亲们也是他应该做的,毕竟平日里自己不在家,自己的父母、妻儿可承蒙了不少乡亲们的帮衬。
在刘翠娥带着两个孩子前往小学的时候,赵福顺收拾完碗筷后就往农业合作社的集合地点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