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国会议开始之时,整个皇宫都钟鼓齐鸣,宫中秀女则是在大殿中央载歌载舞,诸国重要使臣在太监的带领之下依次进入殿内找到自己的席位就坐,整个气氛虽然隆重但并不严肃,使臣们无不是相互谈笑风生,毕竟他们除了处理好与大明的关系外,也一样有必要经营好与其他诸国的关系。
在朱标到来之前,许良作为当今文臣之首,先是笑意吟吟的进行暖场,和每个使臣都简短的交流几句,并且代表大明朝廷赠送诸多使臣一份国礼。
这国礼的选择也十分考究,说白了大家都是一家人,所以大明也没有选择那些精巧的工业产品彰显能力,也不是什么落于俗套的奢华物品,反而只是每国一块出土的甲骨,以此作为寄托大明与诸国血脉渊源的礼物。
甲骨文对于华夏文字起源的意义早在当年第一届自然科学奖的时候就已经被世人发现,用这个作为大家血脉和文化的联接再合适不过,大明这也是告诉诸国,我们都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纵然分为宗藩诸国,那也是分了家的亲兄弟,无论过去多久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忘了这份血脉渊源。
大明朝廷选择的这些甲骨译意多是美好的寓意,相比于其他的礼物,这样蕴含深意的国礼的确更加符合使臣们的心意。
眼见气氛越来越热的时候,随着太监高亢的唱名声,朱标才微笑着走入大殿,诸国使臣无不是恭谨的行大礼,口中直呼万岁,一直到朱标出声免礼之后,他们才前后站了起来。
等到朱标坐在主位之后,下面的使臣们才跟着坐在自己的席位,这个时候鼓乐舞女才慢慢撤出,这才有了会议的严肃气氛。
“诸君远渡重洋辛苦来访大明,这是大明少有的盛事,朕心甚慰,今日愿与诸君共享其乐。”朱标坐下之后,看了一圈现成的使臣,满脸笑意的举杯,邀他们共饮此杯。
诸使臣见状无不激动,都是举杯回应:“愿与陛下同乐!”
对这些使臣来说能看到朱标的确是他们的荣幸,他们出海之前多半都是各藩王的府臣,其实在大明是不怎么上台面的人物,今天能在这庙堂上受邀与皇帝共饮,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尤其是当今天子朱标那已经是天下人公认的圣天子了,仅仅以朱标目前的功绩,已经足以和刘彻李世民这样的皇帝比肩了,甚至还犹有过之,能看到这样的圣天子本身就是自身的福分。
在场的使臣都是为帝国扩张战略而付出的人,他们在海外辛苦的开荒建设只不过这个伟大战略中的一环,虽然远离故土的滋味并不好受,但是他们并没有多少人心存怨言,因为他们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正在参与的是如何伟大的事业,开拓海外一旦成功那就是华夏民族的再一次新生。
而如今他们的付出也全都被天子看在眼里并且得到认可,这简简单单的一杯酒已经让许多人热泪盈眶。
朱标把酒饮下,心情也是比较复杂,看到这些使臣固然是好事,但有些事情也让他头疼。
比如关于自己那个死的不明不白的二弟朱樉,还有那个病死的侄子朱尚炳,此前这事儿就疑点重重,虽然朱标已经打定主意不多管闲事,但还是借着这次机会对秦国的使臣旁敲侧击了一下。
不过秦国使臣对此事的回答全是一板一眼的官面说辞,看到秦国使臣这样的反应,朱标就明白秦国已经被观音奴给完全掌控了。
再比如周王朱橚更是让周国国相王翰带来了一封信件,却是他在海外实在熬不住了,向朱标请求传位周国世子,自己则是回到大明潜心研究医学。
这事儿也挺让朱标无奈的,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今天能同意朱橚的话,那以后别的藩王提出同样的请求自己要不要同意?
但不答应的话又似乎有些太不近人情了,亲兄弟这么请求自己,他难免有些恻隐之心。
虽然心里头有各种想法,但是朱标倒也没有忘了现在的场合,于是便在大会上开始了长篇大论的场面话,无非就是强调大明与诸国的血脉渊源民族联系,同时对诸国国君表示问候,再展望一下大家共同的美好愿景。
这次会议对于朱标这个大老板来说,也就只需要他把这些场面话说一说就行了,所以随后他就示意许良主持接下来的会议议程了,真正的具体事务那都是大臣去办。
许良出来之后,也是直入正题,把此次会议商谈的重要项目成果都宣布出来,并且和诸国使臣一同开始了契约的签订仪式,把这些都做完了之后,后面就是大家其乐融融的宴席了。
整个会议过程,都有新闻司的记者全程记录,会议达成的这些合作项目也都会报道出去。
只不过在会议结束之后,这些记者也没有结束自己的工作,而是拉着各国使臣开始了采访,比如姚广孝此时就接受一个记者的提问。
“感谢贵使接受我们的采访,贵使这次应该是时隔十年第一次回到大明吧,不知道您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记者一手拿笔一手拿本子问道。
“大明是我的故乡,回到这里的我当然是无比欣喜的,而十年过去了,大明今日的变化也让我有些认不出来了,看到大明在陛下和朝廷的努力下这样蒸蒸日上,我同样为之高兴,希望有朝一日燕国也能如大明这样繁华昌盛。”姚广孝一边捏着念珠,一边微笑着回答起来。
记者认真打量了一眼姚广孝祭司的造型,深吸一口气之后便用职业性的微笑继续提问:“贵使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这次的万国会议是我朝海外开拓以来的第一届,请问贵使对此次会议的成果是否满意呢?”
“呵呵呵,我相信每一个参会的使者都会对这次的成果满意的。”
姚广孝依然是老神在在的样子,接受访问也是一个燕国对外宣传的窗口,他自然知道该怎么说话:“燕国今天能在海外立国离不开大明的援助,今日会议的成果更是彰显了陛下宽广的胸怀,无论是援助计划也好,还是体育法律层面的合作机制,这都是燕国乐见其成的事情,我们也一定会对这些项目给予十分的配合!”
记者点了点头:“我们听说此次会议洽谈期间,许尚书提议与诸国把万国会议作为一个固定的会议机制,以后每年都召开一次,只是不知道这个提议有没有确定,贵使对此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姚广孝笑道:“我觉得许尚书的提议非常好,我们诸国都意愿与大明加强合作交流,一年开一次会并不麻烦,这是诸国与大明处理事务的一个绝佳平台,我想陛下应该也不会拒绝这样良好的提议。”
诸如这样的采访在会场的每个地方都在发生着,这些问题也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到时候把相应的采访内容放出去可以让读者通过报纸就理解到万国会议的作用和意义。
这一次会议有许多东西都值得关注,对商人们来说诸国之间新的商贸项目是他们可以期待的商机,对士人们来说海外援助计划是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
哪怕是对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们来说,华夏运动会也是让他们好奇的活动,毕竟报纸也说了这是全民可参与的运动会,任何人只要有实力都可以参赛,这说不定就是他们普通人出人头地的机会!
当然现在这些事情都还只是初定,其中涉及到的许多东西根本不是短短十天半个月就能全部确定的,就算只是运动会的开办,也要考虑究竟举办哪些运动项目,运动员如何遴选,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奖励机制等等事情,要把所有细节全都想好确定下来那需要后面诸国派出相应的官员再接洽细谈。
这些东西对于大明和诸国来说都是第一次,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只能自己慢慢摸索确保不出什么大差错。
一直到会议彻底结束之后,诸国的使臣也没有急着就返回,对他们来说出访大明也是回家,所以都有各自探亲访友的需求,而朝廷也很人性化的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解决私人需求。
其中唯独姚广孝这个出家人无牵无挂哪里也没去,最后还是许良亲自作陪带着他在京城游赏,一来是大明不好怠慢属国国相,二来是许良也想见见这个传说中的妖僧,不然的话朝廷大可以派其他官员来,许良亲自接待属实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关中之地并不是姚广孝第一次来了,当年青山论战时他作为章宰的好友便赶来观战过,只是那时候的关中与如今的关中已经不是一个样子了,虽然大明其他地方也一样是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和关中京畿之地的变化速度比起来,那反而又不算什么了。
这次再度来到京城,姚广孝才真正体会到所谓工业城市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