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会议终究是散场了,诸国使团短暂停留故乡的时间也到了头,他们回来的时候无不是痛哭流涕,而今再度出海的时候也一样泪眼婆娑,他们都不知道下次再回故乡会是什么时候了。
虽然说如今大明与诸国海陆航线已经成熟,并且有成熟的海路客运,但是毕竟是相隔整个大洋,遥远的距离注定他们往返一次就需要占用许久的精力和时间,而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是没有那么多富余时间的,每一次分别对他们意义都不是后世所能比较,只有等到再以后交通更加便捷快速之后,物理距离的限制才没有那么强大。
虽然这次万国会议谈出了许多项目,但是真正如何落实那也要大家一起共同摸索,毕竟以前没有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项目。
所以为了更快的促成这些项目落实,同时也为了锻炼大明的储君,朱标大手一挥就把朱允熥赶了出去,却是让他跟在后面一同出海对诸国进行访问。
这次访问从南洋始,到大洋洲诸国,再到下美洲和上美洲,最后经东瀛和李朝回到大明,要走这么一圈加上停留访问的过程,预计最少也是需要一年时间的。
要建立长久和紧密的关系光靠别人走过来是不够的,大明也需要走出去,天子居于庙堂不宜轻动,所以储君就是最好的人选。
正好也可以让朱允熥熟悉外政事务,不出意外的话以后大明储君对外的出访或许会成为定制,只有亲自去诸国看一看才能知道他们都是什么样子。
朱允熥有自己的任务需要去完成,大明内部同样也在筹备着剩下的事情。
无论是和诸国的经贸项目,还是大明的一揽子援助计划,这些都需要大明整合自身的资源和生产力发挥力量,于是大量的人材和工厂都慢慢得到了朝廷的命令,工厂该增产的增产,人才该出海的出海,相应的商业政策也一个个的出台,足以诱使大明的工商能量往帝国需要的方向投入。
只不过这些东西都是帝国顶层的设计,大多数普通人对此都是无感的。
这个时代普通老百姓信息闭塞,什么帝国战略他们根本关心不到,他们更关注眼前的工作生活。
他们对当下的感受就只有帝国似乎一天比一天强盛了,许多海外国家都来拜见自家天子,甚至许多人连诸国与大明的特殊关系都没有搞明白,还以为海外封国是和李朝安南这样的小国一样。
相比于这些宏观上的东西,眼前更具体的东西才是他们真正的世界,而他们的世界里大明确实一年比一年不一样了。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像是好些年前洪武皇帝驾崩建业皇帝登基之后,原本艰难但平静的日子慢慢不一样了起来。
最开始他们看到的是一座工厂,然后他们看到了市面上的各类产品越来越多起来,直到某一天开始他们发现衣服开始变的便宜起来,以前舍不得用的铁制品似乎也越来越常见。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像是县里乡里工厂越来越多的时候,乡绅老爷突然开始降租子了,原来老爷手里那大好的良田居然没人愿意租了,或者说租子太高了就没人愿意租了,许多人一看不乐意了干脆就跑去县里打工去了。
再后来这世界就变得愈发快了,当乡里第一次有人骑着自行车的时候,引起了全部人的惊讶和轰动,再到后来的时候乡绅老爷们都习惯每周去唱片店里挑新唱片了。
而到了现在越来越多人家里都开始有了缝纫机、留声机、自行车、时钟,这几件被京城百姓称作四大件的最早的几个复杂机械,如今已经慢慢开始在大明其他地方开始普及,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
到火车开始在越来越多地方开通之后,他们开始看到钢铁巨兽的奔腾轰鸣,交通线的成熟开始让地域的隔阂渐渐削弱。
然后,百姓们等来了最让他们难以置信的新法,官府似乎一夜之间变了样子一样,开始关注起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开始对那些工厂主和乡绅越来越严厉,他们有什么冤屈只要去官府申诉就真的可以得到伸张,自己出去工作都会开始签订契约,没人再敢随意欺压自己了!
一切都太快了,快的老百姓们自己都没有反应过来,突然一下这世道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年长的老者看到现在的光景很多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场漫长的美梦,他们被几座大山压了一辈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轻松过。
所以今天万国来朝的时候,即便他们不知万国会议的意义,却也一样与有荣焉,似乎他们真正把自己当做帝国的一份子了。
而在万国会议之后,他们又发现了新的变化开始出现了,县里还是大量的征兆工人要开始修路了!
若是以前的话,这样的消息绝对能让百姓们闻之色变,因为这意味着官府又要征发徭役了,这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白打工的问题,这更意味着家里缺少重要劳动力之后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更不要说在服役过程中有可能的伤病死亡等等各种风险,每次徭役无疑都是对普通人的一次巨大考验。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新法推出之后不仅仅是对乡绅工厂主商人有效,对官府同样是有效的,官府一样需要和百姓签订劳工契约。
所以现在官府修路就不是让他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劳役了,而是新的工作机会,更让百姓们兴奋的是这样的工作机会还非常的多,因为县里做的实际上是个大工程,不仅有省里府里统筹的国道等大干道路段工程,还有县内直通各个乡村的县道乡道的工程。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诸多水利、桥梁等等基础建设工程,这些加起来的工程量之巨难以想象,所需的工人数量自然也就非常之多。
而且所有的建设都需要按照朝廷中枢颁布的官方标准,一切都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一旦后续审核复查达不到标准的话,那么这后果就不是地方愿意承受的了,地方官府只能打起精神认真干活。
当然做这些要花的钱也是天量数字,但这也不用地方官府操心,中枢户部会给各个省都分配基建指标和相应的预算,而省里又会往下摊牌指标和预算,然后整个帝国的基建计划就可以慢慢盘活,朝廷只需要每年审查工程进度就好。
当然这样的基建计划是一个超长周期的计划,朝廷的计划进度和预算都是依据合理的范畴进行安排。
基建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其本身的价值,这个过程带来的巨大就业就不提了,光工程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钢铁水泥等等建筑材料产能,这足以带动整个上下建筑产业一同发展,这产业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百姓所见到的这最新的变化,正是新年之后朱标和许良的奏对里,提出的花钱的方案之一。
户部把钱都攥在手里并不能产生任何价值,只有反馈到社会里才能增加市场的活力,仅基建计划吸纳的就业就堪称无数,而百姓们有了收入自然也会拿去消费,而消费强劲才能促进市场环境的健康发展。
当然基建也只是朝廷预算的一部分而已,在基建计划开始之后,同样进行的还有针对农民的补贴政策,还有一间间县里乡里的中小学校,还有开始收容老弱病残的福利机构,还有大量的医院开始走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
在朱标这个极有威望的君主和许良这个极有方法的大臣手里,整个帝国就像是一个有序机器开始运转,又像是那铁轨上疾驰的列车不断向前。
这片大地数千年来从未有如现在这样剧烈变化的时刻,自朝廷的预算支出开始执行以来,大明就开始了一场人类有史以来组织人数最多,工程规模最大的建设运动,这一年帝国的变化程度或许就是此前数千年加一起都比不上的,而这样的建设运动可以预见的还将要持续很久很久。
此前几千年的华夏文明虽然漫长,究其本质却依然是个农业文明,而现在大明却真正开始往工业国家开始蜕变。
工业生产在帝国的比重越来越大,无数的农民或主动或被动的丢掉了锄头,然后拿起了锤子和扳手,就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这个世界的许多事情自然而然就的开始不同了。
从上面的朝廷到地方的官府,从曾经的士绅到现在的工人,他们都要开始思考自己在新的时代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在大明的基建建设运动如火如荼持续进行中的时候,此前万国会议达成的国体体育合作项目在诸国不断的商议之下终于落地下来,最终确定下来华夏运动会三年一届,而第一届将在建业十一年新年之后在大明京城正式举办。
而各国对这次运动会极为重视,虽然这玩意儿是第一次弄,但是大家都不傻,都知道这是给自家涨脸的事儿,所以都开始大张旗鼓的开始征召运动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