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对辰伟而言,还是件新鲜事。当年初入长安,辰伟那时候还没有资格参加,如今为大将军后,辰伟这天还是首次参加朝会。
辰伟的马车在宫门刚停下,其余准备入宫上朝的官员都纷纷放缓了脚步,等辰伟下马车,不少官员都向辰伟攀话,都十分客气尊重。虽然这些大臣们都有些难以接受一个年龄能当他们儿子的年轻人成为他们的上司,但辰伟实力和势力摆在这里,也容不得他们敢造次。
倒是他们对待辰伟身便的贾诩就没那般好脸色,所谓文人相轻,这些道貌岸然的大臣们骨子里还是透着一股腐儒自矜的味道。
既然同是一朝臣,和王允皇甫嵩等人相遇自然在所难免。在入大殿前,辰伟不出意料地和王允面照面走到一起。其余大臣也识趣地退后三丈。
王允对辰伟和颜悦色,言语大都是一些客套话,辰伟虽然最不喜欢这种虚情假意的表演,可人在官场,很多事情就身不由己。幸亏辰伟巧辞令色,虚以委蛇这一套还是有着很深的造诣,敷衍了回去,而且他也知道这只不过是开场白。
果然,王允在踏上大殿阶梯的时候,便不露痕迹地把身后的文康泰介绍给辰伟认识。
文康泰比实际岁数年轻不少,看上去只有四十许间。显然文康泰的仕途也算通坦,常年养身处优的人,往往会比同龄人更加年轻。而且此君样貌清瞿,一对长目闪动着光芒,身量高颀,只比辰伟矮上两寸许,外貌和气质都确实有不凡之处。
两人寒暄几句,辰伟就不得不暗叹这些在官场混了十数年的老油条个个都是成精的,短短几句话,文康泰便不露痕迹地连夸带赞了辰伟一番,古代人说话往往都是言简意赅,辰伟心中细细忖摸了一番,发现文康泰只不过说了二十来个字,翻译白话文过来,直白地就是说辰伟英俊不凡,年轻有为,打仗很厉害,听说还很有文采,皇帝有这样的臣子,是国家之福;大臣有这样的同僚,是社稷之幸,汉朝有像辰伟这样的国家栋梁何愁天下不安定,黎民百姓何愁不安居乐业……”
一番话听得辰伟也忍不住飘飘然,差点就以为自己真的就是司马飞雪说的拯救苍生的圣人。
文康泰和辰伟聊得甚欢,旁边的王允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然后开始试探辰伟的口风,显然想从辰伟口中试探口风,对左中郎将人选的看法,奈何辰伟看似虽然年轻,可比自己这些沉浸官场多年的老油条更加的狡猾,表面一副直言不讳,畅所欲言的意思,句句都冠冕堂皇,十分客气得体,可认真一听却发现对于人选的事情却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听不出任何实质有用的信息。
在辰伟和王允不远处,大臣中响起了另外一阵客喧声,辰伟不由转头望去,来人却是御史大夫林存和太常蔡邕。
林存和蔡邕也看见了辰伟和王允,林存立即示意蔡邕跟随他过来见礼,可蔡邕似乎不屑于这种讨好拉关系,只是朝辰伟和王允远远地拱手行礼,然后独自走入大殿。
林存却气得埋怨蔡邕不懂礼数,因为辰伟对左中郎将人选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决定性。
王允和文康泰都在观察辰伟的神色,显然希望从辰伟神态看出点忿怒或者不满意,可让他们失望的是,辰伟只是淡淡地笑了笑,便和身边的贾诩窃窃私语起来。
众百官大臣相继入殿堂,这朝殿中央有一座水池,水池中间则雕刻着一条白玉石龙龙口含珠,有水流出,整座龙雕栩栩如生,就像真腾云驾雾一般,十分有威势。
百官跪拜行礼中,年幼的汉献帝坐在皇座上,其余大臣则站在龙庭左右两边,唯独董卓坐在汉献帝的左侧处。
大殿皇座的台阶共分两层,台阶两边都有董卓的刀斧禁卫,由皇座下的台阶直排至殿门处,气氛庄严肃穆。
除了这些禁卫外,入殿者均不准携带兵刃。
八十多个文臣武将,穿上整齐官服,雁列两旁。有资格参加“朝会”的都是相当于今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级别的“三公”、“九卿”,最低也得是副厅级的正五品官员。
右边以王允为首的一众文臣,在王允之后便是林存。王允为司徒,林存为御史大夫,同是三公,地位自然属于文官之中最高的,贾诩为大将军长史,地位一下子跃至第五,让排在后面的众多文臣都脸露不甘之色。像文康泰和蔡邕两人都是四品高官,可也只能排在第二十位左右。
左边则以辰伟为首的武将,跟着便是董旻等人,吕布为羽林中郎将,官居三品,又有保护朝会之责,在武将排在第五位置。
汉献帝刘协年幼,而且对董卓十分畏惧,朝会只能乖乖看董卓的眼色行事,不过小小年纪,面对百官时从容自若,倒有几分皇帝的气概,若非奸臣弄权,好好调教,说不定未来是个能干的皇帝,只可惜刘家国势已衰,大汉皇朝也快到寿终正寝的境地。
刘协宣布朝会开始后,百官参拜万岁,唯独董卓傲立龙台。
众臣依次禀奏,最后终于轮到左中郎将人选的重头戏来。董卓俯视众臣,说道:“皇上明鉴,我大汉现今正值多事之秋,内忧外患,诚宜立即重整朝政,填补空缺,励精图治,再张威德。”
众臣纷纷附和,声势浩荡。
董卓冷冷审视众人的反应,冷淡道:“左中郎将,主右署郎,十分重要,咱家和王司徒商量过后,认为文康泰和蔡邕两人都适合担任此职,今天让大伙前来,就是想众志成城,挑出一个最佳人选来。”
王允和皇甫嵩等人都是脸露忿色,显然本来左中郎将人选理应由他们推荐,没想到这董卓卑鄙,竟然暗地里推出个蔡邕来。
“本来咱家答应这职让王司徒和皇甫太尉商议决定,可左中郎将之位,事关重大,若非德高望重之人,必不能教人倾服,为了大汉社稷着想,自然是唯贤是举,既然林大人推荐蔡邕,咱家也不得不考虑一下。当然,这事情咱家就不参合,至于蔡邕,咱家也只是仅仅提个意见,王司徒和皇甫太尉不会介意吧?”董卓表面是徵询王允和皇甫嵩的意见,实则暗地里对朝廷百官施压。
王允和皇甫嵩都保持缄默,只是脸带忿色。
御史大夫林存欣然道:“臣认为蔡邕德高望重,确实最佳人选。”
辰伟闻言,望向站在对面的蔡邕,开始细细打量这位传名千年的文学家,他身量高颀,相格清奇,两眼深邃,闪动着智者的光芒,看去有若神仙中人。御史大夫林存推荐他的时候,他眼帘微垂,纹丝不动,显然不为权位之所动。
反倒是他身后的文康泰则垂头不语,涨红着脸,显是心中惊慌。
而这时候,王允挺身而出,说道:“蔡邕虽然才名颇佳,可终究是文臣出身,这些年都是主管礼仪、祭祀。而文康泰是从事中郎出身,而且这些年表现都得到众多大臣的认可,所以臣认为文康泰更加适合担任此职。”
皇甫嵩也说道:“没错,左中郎将一职,辖下大部份均为军政统属,故此人必须有过军资经验,且为了稳定军心,此人虽然说要身经百战,不过起码也能擅骑能射,如此才能让部下心悦诚服。蔡邕从来没有戎马经历,反而文康泰当年曾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此条件至关紧要,绝不可草率视之。”
两位三公都表态了,其余保皇派的大臣也纷纷附和。
“可是文康泰只不过才五十之龄,无论威望还是才干,和蔡大人相比,还略显逊色。既然左中郎将之位事关重大,就最宜选择德高望重之人,臣认为蔡邕最适合不过!”董旻说道。
董旻一出,也得到其余党羽的支持。
双方都因此争论起来。
董卓因为说过自己不参合,所以也没有表态,不过董旻等人都是看他眼色办事,其实也是间接插手此事。
辰伟一直静观其变,见态势竟然慢慢有些向王允一方倾斜,知道自己不能再等,否则万一有所失误,自己的打算便白费。
就在双方一直僵持不下之时,辰伟终于站了出来,众人立即把目光投在辰伟的身上。
“辰伟,你一直不说话,咱家倒是极想听听你的意见。”董卓慢慢走下台阶,来到辰伟身前。
辰伟事前早和贾诩商议好策对,不慌不忙地笑道:“方才董旻大人说得对,不过臣认为仅仅德高望重尚未足够。”
王允等人闻言,顿时脸露喜色。反到董卓这边,脸色便阴沉了几分。
“相国刚才说唯贤是举,那就是首先此人必须有真材实学,足以担当此职。文大人和蔡大人都是有才能之人,蔡大人比文大人年长,更有德望,可德望这东西也是由无到有,可以培养出来的……”辰伟说道。
王允越听越开心,不断点头称是。董卓则脸色不善地盯着辰伟。
“文大人当年曾为从事中郎,从经验来看,显然更适合左中郎将之位……”辰伟扫了众人一眼,却话音一转,微笑道:“不过,我并不同意这一点。有经验不一定尽是好事,因为容易墨守成规,遵从前人之法而不懂得改变;有时候军职让文人担任,反而会起到死水入活泉的妙用。”
董卓难看的脸色慢慢轻缓,而王允等人则慢慢皱起眉头。
“辰将军,我们只想听听你对左中郎将人选的看法,而不是让你陈述双方的利弊。”御史大夫林存忍不住说道。
辰伟冷淡地扫了他一眼,然后自顾说道:“其实我的意思就是想诸位知道,无论文大人还是蔡大人都有他们各自的优劣处,单纯从经验和德望来分个高下,其实都是对他们的不公平。要真正看出他们谁更适合担任左中郎将之职位,恐怕短时间得不出结果。”
众百官都议论纷纷起来,反而是蔡邕脸上露出讶异之色,本来他认为辰伟只是一介武夫,却没想到辰伟虽然年轻,可看法却有独到之处,一番话分析得十分透彻。
皇甫嵩一开始还以为辰伟支持己方,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脸色不由沉了下来,冷冷道:“说了那么多,辰将军还是说不出个结果来。”
辰伟嘴角微挑,说道:“我的看法就是让两人分别兼任半个月的左中郎将,成绩如何到时候便能判定谁更适合。”
其实辰伟的观念来自后世的【实习】,大学生出来工作之前也会有个试用期,公司看成绩如何才定夺招不招聘。
辰伟这个想法在东汉却是很为新鲜,所以众臣听到,都如蜂窝一般炸开来,议论纷纷。
董卓和王允两人也是微蹙眉头,显然在思忖辰伟这个办法对己方的利害。
贾诩则朝辰伟投来了赞赏之意,想必满朝大臣之中,唯只有他才懂辰伟这番的真正意图。论才能,靠裙带关系才走到今日地步的文康泰肯定比不上蔡邕,对他们二人【实习期】进行考察,到时候蔡邕一旦胜出,担任左中郎将便顺理成章,王允等人就算怨也无法怪责到辰伟头上。如此一来,既能达到目标,平衡了董卓这方,又不会因此得罪王允等人。
辰伟这想法的提出,也很合理合情,最后王允和董卓都认同了下来。
朝会散后,辰伟和贾诩出了宫,却没有马上离开。等蔡邕出来后,使马车从背后跟随。一直远离皇宫后,辰伟让文鸯拦下了蔡邕的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