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客人还在厅里,自己离开太久不好,听到知明拒收田管家好处费,顾文轩都想调侃知明两句为何不收。
不收白不收啊,大不了收了找兰姨备报一声,亏了,这种报喜的“通风报信”可以有的,还给塞回去干么。
当然,这是说笑,无规矩不成方圆。
随着他两口子身价高涨,哪怕他小两口再低调,青阳县这些狗大户都已默契地认同了他小两口有一席之地。
就如那位田管事所言一般,田老爷都觉得不好邀请他俩兄弟上门陪一群乡绅商户老头喝两盅了。
更甚者,连带着他身边的书童也是地位高涨,若不是知明有分寸,在外都能被尊称为一声爷了。
类似趁着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各种各样借口,而被硬塞荷包的事情,知明和家兴就遇上不少回。
即便是赵二伯身边那位嘴碎的长随,之前也不是没少想打点知明和家兴,就是不知此次是有意还是无意说出那些话。
是记恨知明不给面子,还是奉谁之命不想见到他顾家和田家来往过密,“往后赵二伯那位长随再说什么,你和家兴记好了。”
知明会意点头,“小的会提醒家兴,那位有些时候是口无遮拦,有些时候连他们府上管家前面也拿大,呵斥赵管家。”
没规矩!
顾文轩暗自摇头,“他们赵家那些管家管事,之前为了赵老爷子老俩口进京还挑了一波人去京城当差。
像赵二伯那位长随,他大哥如今还在赵老爷子身边跑腿,赵家以长房为傲,所以赵二伯这边管家就势弱了。”
这还没什么,最可笑的是,赵家下人内部又分了好几派别,偏偏又以赵大夫人的那些陪房为尊。
只是这些话就不好直言了。
毕竟这些内部矛盾,只是赵二伯母私底下和他娘提起的,赵二伯母就有意想赶走心不在她二房的下人。
赵三爷是很护兄弟,分家的时候还将他自己创下的家业分给他兄弟,可谓是牺牲他一人,幸福全家人。
但这位大公无私的聪明人还是疏忽了一点,下人不是铺子田产庄子,下人也是人,是人就有想法。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还没有分家的时候,伺候的主子是真正的一家人,等分家以后自然又不一样,下人之间的差遣调动就不一样了。
赵三爷分家的时候就根本没有将府上的下人给分好,除了原本伺候谁的下人以外,连临时被差遣的下人也原地不动了。
当然,赵三爷也许不是疏忽了一点,而是有意为之也不是不可能,将一部分下人分插到各房又何曾不是一种防备。
总而言之,赵家的下人情况就很复杂,有买的、有送的,还有管事是族人的,又不是整家专门在哪一房当差伺候。
也不对,陪房倒是一家子,像赵大夫人和赵三夫人的陪房就全部是一家子没有分开,这两位陪房的话语权自然更大。
亏就亏在赵二伯这一房,一个个好似老家这边就用不上多好的下人一样的,什么剩下的垃圾都塞给了他们二房。
偏偏,赵二伯又是一个只要兄弟好,他什么都可以的,多少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不争不抢的实诚人。
为此,不止赵二伯母心生不满,赵三郎那丫的又何曾不是说了好几回他家有能力的管事都跑他大伯三叔家了。
最有意思的是,据赵三郎话里意思,跑去他三叔那儿还好,还能凭能力得以重用,到他大伯那儿,完犊子了。
他大伯府上就连门房都姓王,更别说他大伯府上管家,如今大伯府上的老人也就大伯原先的书童说话有点用。
“……大管事才是老夫人心腹,我这算啥,就是我爹娘都不敢说在老夫人跟前他说话比大管事好使。”
看!
虽说不知什么缘故,但王掌柜此时此刻可不就在和宋大夫聊谁更得他们主子高老夫人看重了。
谁没有一点追求。
让知明去安排宴席之后,顾文轩转回大厅,脚步还不曾迈进门槛,他就听得了王掌柜略有酸意的话语。
“能有两个孩子被放出去,我一家人都心满意足了,不求两个孩子能在高家村学堂读出啥大名堂。
能让两个孩子销了奴籍,要有一个中秀才此生无憾了,我哥也是这个心思,举人啥的可不敢想。
况且中举想找份好差事,主子也只会先提拔族里举人,除了族人还有门客呢,所以我才说搞不好还要靠三丫。”
顾文轩听得这里,挑眉而笑着走近王掌柜身边,“好你个王大爷,这是让我宋叔作证,要我两口子答应啥了?
少灭自家孩子威风,长他人志气,我王家两个弟弟读书可不赖,他们才多大,时运到了,给你捧个进士回来瞅你咋整。”
“托你吉言,加上三丫当年恩德,真有那一天,我一准让孩子给你们小两口磕头谢恩!”王掌柜说笑道。
顾文轩连忙摆手,“可别这么说,啥恩不恩的,我岳父这儿不是也没少有你帮衬,我媳妇儿可都记着。
年前她就和我说了,要是你们不好和高老夫人提起想让孩子上书院求学,她想让她小姐妹先探探老夫人口风。
不是她不想在书信里和老夫人明说,是担心老夫人身边人多嘴杂,要有谁嘴碎说些有的没的,没得让人觉得你和她更亲。
不过也快有回复了,我娘这趟去京城的时候,我媳妇儿就有和我提起此事,想来老夫人会很乐意见着孩子有出息的。
说一千道一万,老夫人不比一般妇道人家,她见识广,会乐意我们两家走近,侯府那边也会很乐意你们家出能人。”
顾文轩所说的“侯府”就是高老夫人娘家了,身为高老夫人陪房的王掌柜父母原本就是高老夫人娘家的家生子。
王掌柜也相信他父母哪怕离开侯府很多年了,但他家还是有不少有来往的亲戚至今依旧在侯府当差。
有些亲戚还是主子身边的管事嬷嬷,亲戚家里孩子也有是主子身边的书童和贴身丫鬟。
哪怕侯府压根没有拿他一家人当回事,但有这么多人帮忙说好话,侯府主子还是不会不乐意他家出个有功名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