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和诸葛瞻离开皇宫,太子也回了东宫,此刻皇帝刘禅身边只剩黄皓一人。
刘禅看着黄皓,道:“黄常侍,汝陪吾多少年了。”
黄皓道:“回陛下话,从陛下做太子时算起,老仆服侍陛下有四十年了。”
刘禅道:“这么看来,汝已经陪吾一辈子了。”
黄皓道:“这是老仆的职分。”
刘禅指着一边,道:“汝找个地方坐下吧。”
黄皓紧张道:“老仆不敢。”
刘禅道:“这是圣令,坐下。”黄皓这才缓缓坐下。
刘禅道:“吾问一个问题,汝要讲实话。”
黄皓道:“陛下请讲。”
刘禅道:“汝认为大将军和都护之间,到底能和睦否?”
黄皓有些为难,不知如何答复。
刘禅道:“汝直说吧,吾恕汝无罪。”
黄皓这才道:“老仆认为,陛下将军事交予大将军,内政交予都护,这样的安排是很好的。如果一个人又掌握军事又兼得内政,或许只有丞相那种奇才,才能胜任。”
刘禅叹了口气,道:“是啊,汝说得没错。可是现在哪里去找丞相那种奇才呢,吾当了三十八年的皇帝了,都没看到第二个。”
黄皓道:“陛下所言极是。”
刘禅道:“今日吾请他二人入宴,汝都看到了。他二人一个是丞相赞赏的军事人才,一个是丞相之子,吾都很爱惜。吾这么做就是想减缓二人之间潜在的冲突,但是吾总觉得治标不治本,冲突迟早会来,只是吾要让其来得越晚越好。”
黄皓道:“所以陛下同意大将军去汉中治军,也是这个原因。”
刘禅淡淡一笑,道:“看来汝也是个明白人啊!”
黄皓起身拜道:“陛下圣明,老仆佩服不已。”
刘禅也站起来,道:“过几日大将军就要去汉中了,卿通知太子,给大将军送行。”
黄皓道:“老仆尊令。”
晚上,姜维宅邸。
姜维和姜夫人坐在床边。
姜夫人带着不舍的眼神,盯住他,道:“伯约,又要走了吗?”
姜维拉着她手,道:“是的,我是一个军人,军人不能总待在家里,而我在家待了快三年了。”
姜夫人道:“还能多待一些时日吗?”
姜维道:“明日我在家里,陪你和孩子。”
姜夫人靠着他,道:“这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国家什么时候才能统一。”
姜维道:“或许我看不到那一天,但我坚信那一天一定会来的。”
此时诸葛宅邸。
想着宫中赴宴的事,诸葛瞻怎么也睡不着,于是下床。
刘氏艰难睁开眼睛,见他双手抱膝,表情困惑,道:“思远,你怎么了?”
诸葛瞻不语。
刘氏于是下床,道:“你今日回来很奇怪,是不是陛下出了什么难题为难你了?”
诸葛瞻摇了摇头。
刘氏道:“陛下是不是责备你,说你不如姜维。”
诸葛瞻依然摇头。
刘氏道:“那到底是怎么了,你别摇头直接说吧。”
诸葛瞻看着夫人,只好道:“姜维要带四万军队去汉中,两日后就走。”
刘氏思索片刻,道:“那让他去吧,以后在成都都是你说了算了。”
诸葛瞻苦笑道:“哪有那么容易,我在政治上太年轻,而姜维老道,陛下又不希望一个人权力太大,恐怕不会再出现家父那样的人了。”
见他失落,刘氏道:“想开一点,此事当从长计议。”
两日后。
姜维率军,准备离开成都。
大军行至城北时,姜维见到了前来送别他的太子刘璿。
姜维走到刘璿身前拜见,刘璿将他扶起。
刘璿看着前方,道:“大将军可知前方那座山叫什么山?”
姜维一看,道:“太子,那是武担山。”
刘璿道:“是的。先帝在那里登基,丞相在那里铸鼎,你可知意欲何为?”
姜维道:“先帝和丞相是希望得到这千年古山之神力,从此开始,驱除贼患,光复大汉,问鼎天下。”
刘璿道:“是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是这经历过于坎坷,先帝与丞相皆半途而止,未能如愿。而现在这个重担便落在了陛下和大将军的肩上。”
姜维道:“这个我知道,所以不敢耽误,今日又要领兵前去汉中。”
刘璿道:“大将军,吾知道你心里有苦。吾那个妹夫,确实有一些个人想法。可你千万别和他一般见识呢。你去汉中,我也是支持你的。”
姜维道:“姜维谢太子殿下。都护有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我走之后他也可以更好的管理国政,对他来讲也是好事。”
刘璿道:“话是这么说,就不知道我这个妹夫争不争气了。”
姜维笑了笑,道:“放心吧,都护很聪明的。”
只听见有人在远处喊道:“大将军,大将军。”
姜维回头一看,是向充来了。
向充跑了过来,见太子也在,拜道:“太子殿下,大将军。”
姜维道:“向尚书,你怎么不在尚书台呢。”
向充道:“大将军,你还是让我跟你去汉中吧,我不习惯待在尚书台。”
姜维笑着对刘璿道:“你看这个向尚书,他哥向宠将军去世后,他就一直想北伐,让他在尚书台任职他还不乐意。”
刘璿对向充道:“向尚书,你现在的职务是尚书,尚书有尚书的职责,只要你尽好职责,一样是为国为民,不一定要上前线呢。”
向充为难,看着姜维,道:“大将军,你就带上我吧。”
姜维道:“向尚书你可知道,你在尚书台发挥的作用比前线的三个将军都大。若大军在前方出现粮草困难,还需要你的支持呢。”
向充为难道:“可是尚书台都是诸葛思远的人,我是说不上话的,待在那里感觉特憋屈。”
姜维安慰道:“想多了,你是在为国家尽职,又不是为某人服务,谁又会针对你呢,不要总是想着没有的事。”
见他还不明白,姜维道:“向尚书,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大将军吗,我命令你,现在回尚书台!”
向充这才道:“向充领命!”于是离开了。
向充离开后,姜维对刘璿道:“太子,我现在该走了。”
刘璿道:“其实我也很想随大将军去汉中,可是陛下不允许。”
姜维道:“你是太子,国之根本,身份尊贵,真的不合适上前线,还请回宫吧。伯约告辞了!”
刘璿叹了口气,道:“好吧,大将军保重!”
姜维拜别后即上马,全军开赴汉中。
当姜维大军走远后,刘璿还久久站在那里,太子仆蒋显走了过来,劝他回宫。
刘璿这才缓缓回去。
吴国方面。
出使汉国的薛珝,回到吴国国都建业,此时吴宫朝堂之上。
薛珝道:“陛下,臣出使邻国,得军马三千匹,皆为西部好马,可壮大我国骑兵。”
孙休颇为满意,道:“薛爱卿,这次出使邻国辛苦了。除了购得军马,卿在邻国有什么新发现,可以详细说来。”
薛珝道:“遵令。臣认为,邻国时日不多了。邻国皇帝太老,胸无大志,昏聩无能,只知铺张浪费,不懂民间疾苦。现在邻国内政统领者是诸葛瞻,虽说是诸葛亮之子,但二者相比,相差甚远。他现在还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威望,善交浮夸,缺少实干,又显得非常自负,不具备经营国家之能力。臣在蜀中郊野详细观察,民弱穷困,面有菜色。臣听说高堂之上的燕雀,母鸟喂养着小鸟,自觉生活安逸舒适。烟囱破裂,房屋燃烧起来,燕雀仍然怡然自得而不知祸事即将来临,说的就是邻国的现状吧。”
朝堂众人听后为之唏嘘。
孙休道:“看来这个邻国确实靠不住,看来邻国离亡国不远了。丞相,卿如何看待此事?”
濮阳兴道:“臣认为蜀乃弱国小国,迟早被魏国所灭,吴国君臣应该做好准备,若魏国大举入蜀,我国也要兴兵策应。”
孙休道:“丞相很有远见。张爱卿,卿觉得魏国什么时候会南下伐蜀?”
张布道:“目前还不好说。如今我国与蜀国依然是盟国,如果魏国伐蜀,陛下还是可以先假意支援,战事一开,坐观成败。”
孙休赞道:“好主意,就按卿说的办。”
吴国朝堂之上,一时全研究起如何对付邻国。
姜维大军一路向北,当来到一个叫江由的地方,大军停了下来,姜维见到了驻守这里的守将马邈。
说到马邈,要说说马家,也就是马超家族。
马超家族实在是太惨了,就如马超临终前上疏所言:‘臣的家族两百多口人被曹操几乎杀尽,只有堂弟马岱,请让他来继承臣已衰微的宗庙祭祀,将他托付给陛下后,臣就无话可说了。’马超死后,留下两个孩子,儿子马承继承爵位,女儿许配给安平王刘理。
马超之子马承这个人没有任何作为,马超堂弟马岱还不错,多次跟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病逝后,奉命斩杀魏延。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
而这个马邈,属于马岱的后裔。
而马家和姜维之间,其实还有点故事。
马超在后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初,向张鲁借兵会同韩遂率羌族、戎族进攻凉州祁山,击败了祁山守将姜叙,羌戎继续进攻冀县时,姜叙手下将军姜囧为了保护姜叙,不幸战死疆场。姜囧之子姜维,当时十二岁。同年,马超被夏侯渊、张合二路大军击败,姜维随夏侯渊部收复凉州,少有功名。
这么一看,马家算是姜维的杀父仇人。但故事未尽,后来马超投奔刘备,姜维投奔诸葛亮,二人又同为季汉效力,这又成了一桩奇事。
当然,姜维归汉时,马超已经去世好多年了,如今又过去三十余年。姜维或许早就不计较这些事了,而马家后裔马邈是否计较,不得而知。
此时姜维和马邈站在城关之上,姜维道:“马将军,江由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从阴平到江由,有一条数百里的古道,名景谷。以前丞相在时,在道上设有关隘,后来丞相去世,国力减弱,关隘便被撤掉。所以敌人是有可能从景谷道杀来,不得不防呢。”
马邈道:“大将军,这事末将明白,确实要加强侦查敌情和防范敌人偷袭。”
姜维道:“我给你留三校军队约三千人,你以此严守江由。”
马邈想了想,道:“三千人是否少了点?”
姜维道:“江由乃蜀北名关,群山环抱,涪水中流。关口险峰壁立,直插云天。关下江流湍急,浊浪翻卷。先帝与丞相在时经营多年,几十年来修得非常坚固,三千军士足以抵挡上万敌军。”
马邈道:“末将领命!”
姜维道:“记住,是一定要以军人之责守卫此关。此关安危国家之命运,不容有失。”
马邈道:“末将一定牢记大将军之言,坚守此关。”
姜维在江由停留一日后,去往汉中。
不久后。
汉中阳安关口。
今日这里忽然热闹起来,因为汉国四万主力和当地军士云集于此。这是自季汉景耀元年以来,近三年没有发生过的场景。
此时姜维坐在将军府前堂,关中都督傅佥道:“太好了,大将军你可回来了,闲了快三年,我就盼着出兵大干一场呢!”
绥武将军蒋斌道:“我在汉城这些日子,天天都是备战备战,练兵练兵,等待时机,现在时机终于要到了。”
监军王含道:“听说来了四万人,少了点,能来个五六万就好了!再不北伐,自己就老死了,还不如战死沙场来个痛快。”
黄金围督柳隐道:“是啊,柳某我年过七旬,大将军也六旬之人,都是国中老将,时间真得不多了。”
参军来忠道:“几位将军说得有道理,不如上表北伐吧。”
牙门将军赵广道:“大将军,这次北伐让我来做先锋!”
督军裴越道:“我难得来一次前线,请大将军让我做先锋!”
见众人情绪高涨,纷纷对北伐事业充满向往,姜维倒是很淡定,看了眼李密,李密于是道:“众位将军,众位将军请安静,大将军知道众将都愿意北伐,但是北伐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要沉住气。”
姜维道:“我来之前已经给诸位发过军令,我过来就是练兵的,什么时候说要北伐了,激动什么呢!如果有北伐计划我何不直接说明!”
众人见况,只能沉默。
姜维饮了口水,看着众人,道:“有没有没来的人。”
李密道:“大将军,右骠骑将军胡济没来。”
姜维道:“胡济,他为何不来?”
李密道:“胡济被调到汉寿,汉寿在汉中之南,可以不算前线,所以他接到军令可以选择不来。”
姜维想了片刻,道:“上次叫北伐不来,这次叫开会也不来,简直就是个‘不来将军’。”
蒋斌道:“大将军,他不来就算了,他资历太老,丞相都很敬重他,陛下亦如此,你调不动也不奇怪。”
王含道:“确实如此,他不想来就不勉强了。”
姜维道:“团结才有希望,这样离心离德怎么会有希望呢?”缓了口气,他继续道:“好吧,随他去吧,我不管这个人了。”姜维说后看着傅佥,道:“傅都督,如今汉中这边有什么问题吗?”
傅佥道:“大将军,确实有一个问题,需要你出面解决。”
姜维道:“请讲。”
傅佥指着门口,道:“武兴围督蒋舒,你过来。”
蒋舒从门口走了进来,拜道:“末将蒋舒拜见大将军。”
傅佥道:“你今日怎么不骂人了,变得如此乖巧懂事了。”
蒋舒道:“不敢,不敢。”
姜维看着傅佥,道:“他怎么了,你直接说吧。”
傅佥道:“诺!蒋舒这家伙,刚到阳安关口就抱怨,说自己是羽林军,不是汉中军。后来我实在管不了,就让他去武兴做围督,可他又嫌那里远不愿意去。等终于到了那里,不探查军情,不训练士卒,整日睡觉饮酒与抱怨,反复说自己是羽林军,不想待在汉中,想回成都。抱怨了两年了,我实在管不了。这次大将军前来,还望能好好管管这家伙。”
见他这么说自己,蒋舒解释道:“傅将军,你可不能中伤好人,我在武兴两年来,将那里治理得非常好,也没犯什么错。敌人也没占我城关,更没放一个敌人入关,我没有失职啊,为何要让大将军收拾我。你这分明就是看不惯我,想公报私仇是吧。”
傅佥道:“哟嚯,嘴还挺硬的,大将军,这个人必须管制,留下将有大患!”
蒋舒反驳道:“你这人怎么这么讨厌,我惹你什么了,为何总是看不惯我!”
见两人吵起来,李密劝道:“好了好了,你二人休要争议了,这事让大将军处理就好了。”
姜维想了一阵,对着蒋舒道:“武兴那个地方,位于武都和阳安关口之间,生活条件确实苦了点,人在那里待久了,可能确实有一点难受,可以把你调走。只是要把你调回成都也不太行,因为你没有立功,没有击杀一个敌人,我私下调你回去,怕难以服众。”
姜维对傅佥道:“武兴确实挺鸡肋,如果没有打仗,在那里养一、两千军士,空耗粮草,没有大用。不如将蒋舒撤回阳安关口,另外增加探马打听魏国情报,若有军情,再应变也来得及。”
见傅佥、蒋舒各望一边,依然不服气,姜维道:“我决定,把蒋舒撤回阳安关口任副都督,以此加强关口的军力。若敌人攻关,四千多人守卫,敌人六个月也别想越过这里一步。待敌人疲惫之际,我率主力反击,汉中诸部协同,定能一举破敌,歼敌万计,乘胜追击,攻克长安。”
李密道:“诸位将军,请都放下恩怨,支持大局,团结一致,保卫国家。”
裴越道:“诸位,你等在前线辛苦了,但我相信,下一次打仗你等都将是主角,都会有立功的机会。”
姜维又看着傅佥、蒋舒,道:“你二人还有什么话要说吗?”见二人依然不语,姜维接着道:“如果没有,就这样办吧。我这次要在前线长期治军,你二人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向我汇报。”
傅佥回过头来,道:“大将军,末将领命便是!”
蒋舒道:“谢谢大将军,末将领命后即刻返回武兴,撤军归来。”
姜维点了点头,道:“就这样吧。我提醒你二人,一定要坚守职责,如果再闹我决不轻饶。”
开完会后,众将离去。
姜维和李密,走出官府,站在城墙边,看着远处。
见姜维表情迷蒙,李密道:“大将军,你此时在想什么呢?”
姜维道:“我在想长安。”
李密叹了口气,道:“现在进也不成,退也不成,只能困在这汉中了。”
姜维回过头来,看着他道:“所以有时候我还是很怀念那些年,能和车骑将军夏侯霸一起北伐,歼敌数万,震动天下。那样的壮举,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可能重现了。”
李密道:“时机可遇不可求,天命可顺不可逆。真不知何时才会有那样的岁月了。”
姜维拍了拍石墙,本想再说什么,却没有再说了。
就这样,姜维为了避开朝中的不稳定因素,主动来到汉中屯兵。
而之前诸葛亮、蒋琬、费祎皆有汉中附近屯兵之举,这么看来,选择前线屯兵或许是季汉军事主官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迫不得已的共同点。
然而屯兵不易,北伐更不易,数十年来,众人皆知。
如今,魏国在经历了诸葛诞之叛后,已经稳定许多年,国力增强不少。
吴国,与魏作战几十年,虽互有胜负,却也没拿下襄阳(陈邵短期占据)、合肥,占据荆州、扬州全境。
所以几十年来,天下依旧三分。魏强而汉、吴弱。
或许这就是天意。
姜维带着主力在汉中,诸葛瞻统领国政在成都,这样的安排又是否真的合理?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的天下又将发生哪些事,季汉国又将何去何从,请看下一卷。
第四卷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