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三响,百官进殿。
含元殿内有十六跟鎏金盘龙柱子,都挂着明黄帘,靠近殿门的一大片空地是给百官站的,前方是往上的四级阶梯,第一级站了维持秩序的金吾卫,第二级和第三级的两边都挂了珠帘,太后一般在第三级台阶上垂帘听政,最高处则是一把空荡荡的龙椅。
殿门大开,走在前方的是三位宰相,跟着的便是六部尚书,都穿着正二品的紫袍官服,配着金玉腰带,腰侧挂着鱼袋,随着步伐轻轻摇晃。
后方的文武百官就跟着这九个人进入大殿,分列两旁,各自站定,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文官之首是宰相,武将之首是大将军,勋贵独列,这些便是潜移默化的规矩。
大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高官官都是宰相。因为没有李世民,所以尚书令还是有人担任的,加上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三位宰相把持了帝国的最高权力,同时也因为是三人分权所以不会出现一言以决的情况。
三位宰相站到百官之首,安静等待着朝会开始,监察御史转入大殿一级阶梯下督查百官,武将那一列有些吵闹,但也很快就安静下来。
百官一同看向往日垂帘听政的太后方向,珠帘后一道人影安然端坐,必然便是太后,一位身穿紫袍,手拿拂尘的公公得了太后吩咐,转过珠帘站在了第二级台阶上。
他的嗓子有些尖:“朝会开始,百官觐见!”
三位宰相之首的中书令卢何默默出列,站在了中央,带领百官向空置的龙椅行礼:“参见陛下。”
唐代不行跪礼,官员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所以众官员只是打了个稽首。
行礼完毕,众官员又转向垂帘听政的太后:“参见太后。”
太后平静的声音响起:“平身,开始议事吧。”
这一套流程早就走了千百遍了,卢何直起身子,带领百官开始议事。
朝会有条不紊的开始进行,不时有官员出列奏事,百官讨论,三高官官拍板,然后请示太后,太后点头同意之后开始进行下一项。
上到东南税赋他国外交这样的大事,小到御史弹劾某个官员衣冠不整,大唐的中心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一项项事情要么通过要么否决,这些决策便会从这个朝会开始散发出去,影响整个大唐的运转。
文官们热情议事,对面的武将们有些已经开始打起了哈欠。
这也没办法,治国理政从来都是文官们比较在行,至于武将,一帮提刀子的货色,大字不识几个,除非是军事问题,不然大部分朝会他们都是来充数的。
大唐上朝每月初一一次大朝会,那时候在京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得来参加,而平时的普通朝会,就只有五品以上的大员需要参加了。
大唐官阶一共十八品,正一品和从一品都是虚衔,三省宰相正二品,六部尚书正三品,向下一直到从九品,可以说能来参加普通朝会的官员们便是大唐真正的精英人物。
朝会议事进行的波澜不惊,然而有件事情却是谁也没敢提。
其实也讨论过很多次了,只是一直讨论不出来结果,此刻谁先提,免不了要成为被攻讦的对象。
不过还是有胆子比较大的官员的,一位官员出了文官队列:“下官有事请议。”
卢何看过去,是兵部侍郎施同甫,他点了点头:“施侍郎请讲。”
施同甫硬着头皮略一拱手:“西北战事未定,朝中尚无定论,到底是战是和?若是再拖下去,兵部何以自处?”
卢何看向老神在在的兵部尚书,他知道施同甫多半是被推出来提起这事的。
另一位官员跟着出列拱手:“下官认为,凉州已然失陷,兰州兵力不足,如何出兵收复?当与吐蕃议和,等待朝廷运转粮草,集中兵力,再复凉州。”
年纪已经有些大的卢何咳了咳:“可还有哪位有不同意见?”
早就有人忍不下去了,兵部的人跳了出来:“吐蕃撕毁协议,悍然犯边,若朝廷议和,凉州子民如何看朝廷?陇右偏远尚可不管,凉州西北门户,就这么给了吐蕃,哪位官员敢断言吐蕃胃口不会更大?”
这话没人敢接,主和派的也噤了声。
谁敢保证?没人敢保证,吐蕃吞了凉州,会不会下兰州?这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不过主和派还是有自己的理由的,户部的官员跳出来了:“吐蕃狼子野心,凉州不可轻予,不过朝廷财政艰难,河南道旱灾未平蝗灾又起,东南税赋十去其三,若是此刻开战,后勤是万万跟不上的!”
“这一仗咬着牙也得打!”兵部又跳出来一个,“不把吐蕃打回去,兰州也早晚守不住!”
户部官员把脖子一梗:“朝廷实在是没钱了!凉州一战,西北十万边军死伤惨重,便要从别处征兵;西北产粮不足,又要安置难民,从他处转运,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眼见风波又起,大老粗们忍不住了,一位老将也参了战:“末将在西北打过吐蕃蛮子,知道那些蛮子的脾气,你越是怕,那些狗日的就越凶,还是得打,把他们的骨头打断喽才会缩回去。”
武将队列里传来一阵阵赞同声,朝堂一时乱成一团。
卢何脑袋有些疼,他揉了揉眉心,看向站在台阶下的御史台官员:“监察御史,维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