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刑房司吏踹折帮闲的一条腿后,并不能缓解内心的愤怒与焦虑,连夜匆忙赶回县里。
城门当然是早就关闭的,报上刑房范爷的大名,又给了一两银子范司吏急忙进城。
人犯没有抓到,自己这里又是两死一伤,范司吏感觉自己是抓了一手的屎。
范司吏之所以感觉自己是抓了一手屎,是自己要把所有的环节重新勾连。
刑房抓人是有司法环节的,突发案件及时缉捕,刑房、捕班都是有责任的。而非突发案件与一般的司法案件,刑房抓人还是有要走司法流程的。
第一就是初步的审理,要由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几个县里的主要领导,起码要有一人对案件进行审理,如果决定进行抓捕,那么就会行文告通知乘发房。
第二步就是县衙乘发房对案件进行登记,并行文下发给刑房缉捕令。
第三步就是刑房得到了乘发房的缉捕令,才能去抓捕人犯。
如果没有死伤的事情,刑房司吏逾矩抓捕,回头给乘发房十两银子,给负责主官典吏三十两银子,这件事情都会获得合格的流程与手续。现在两死一伤,而抓捕人犯知县、县丞竟然不知道,这就难办了。
先易后难,范司吏回家准备银钱,先是去了乘发房司吏的家,如果刑房相当于后世公安局的存在, 那么乘发房就相当于统计局、政府办,乘发房司吏在黑白两道都是参杂不进去的。
乘发房司吏即没有实力可以罩一暗娼,也没有胆量与蒙古人交易毛皮,但是乘发房都是经验老到的老吏,知道过的是什么雁,应该拔什么样的毛。
半夜三更来敲门,必是大事,把刑房司吏让进书房,不忘了寒暄一阵。
一顿的兄长弟短后,刑房司吏范爷说,昨日抓捕匆忙,典史老爷审完罪犯就督促我等及时抓捕人犯,不想在匆忙之中,忘了及时来乘发房登记备案,还请乘发房司吏代为补好手续……
乘发房司吏故作疑惑,四爷忘了怎么就麻烦范爷前来通知在下,县衙典史是县衙主官里的四号人物,即是知县、县丞、主簿之后的第四号人物,顾背后都称四爷。
刑房司吏忙说是四爷委我传话乘发房,我给忘了。
四爷在右玉更是一手遮天的存在,如果刑房范爷只是在黑白两道行走通畅,那么四爷就是让谁通畅、谁才通畅,刑房司吏拿出四爷,就是让乘发房司吏不敢造次。
但是乘发房司吏是经验丰富的老胥吏,岂能被刑房司吏吓住,既然你拿四爷压咱,咱也要用自己的主官抗上一抗。
就笑着说,既然是四爷发话,小的当然着做就是,补一个缉捕文书也是份内之事,只是还麻烦兄弟上报主簿大人,因为主簿大人有令,乘发房缉捕案件都要告知主簿大人,我这边补发缉捕令,而告知主簿大人就有劳范爷啦。
主簿是大明县衙的三把手,是正九品的文官,是吏部遴选监生任命的最低级官员,而就是这样最低级的官员,也是县衙皂隶、胥吏高山仰止的存在。
刑房司吏惹出两死一伤的大案,是千万不敢让主簿参与的,这些读书人有的自命清高,送银子往往需要绕很多弯弯绕,送银子太费劲,刑房司吏与自己的主官四爷典史还是有把握的,而对于主簿就没有十分把握。
刑房范司吏对乘发房司吏深深鞠躬,一声叹息,兄弟办差不周,两个兄弟被盗匪所杀,深恐被上官怪罪,所以主簿大人哪里还请兄为弟输宽妥帖,弟断不会让家兄白受苦累。
说着就递过去一张50两的会票,是的就是晋商范家的会票,是会票而不是汇票,至于那些穿越小说所说的银票,最早的山西日升昌银票也要在清朝光绪年间才出现,所以明朝末年它根本就没有银票,只有山西晋商大宗交易使用的会票。
乘发房司吏斜眼看着50两的会票,并没有表明态度,心里默念出现死伤,这个是不好交代的麻烦。
唉,一声叹息说,主簿大人勤于政务,每日对乘发房事务事必亲躬,老朽实是不知与主簿大人如何开口。
刑房范司吏一看,这50两银竟然不能让乘发房代为遮掩,自己这可是已经给涨了5倍啊。
只好又深深一礼,知兄为难,然四爷指令又不能不做,真是难为家兄了,说着又从怀里拿出一小锭3两的黄金,这样就是80两,80两是足够这个乘发房司吏一年的花销。
又看看书房左右无人,就凑上前附耳说,那边綉坊两个米脂婆姨对家兄甚是想念,家兄龙马精神让那两个婆姨不能忘怀,不如明日散值,就去綉坊一叙,辛苦家兄演一场龙游双凤,也解了那两个米脂婆姨的思念之苦岂不美哉。
闻听那米脂婆姨、闻听那龙游双凤,乘发房司吏脸上笑容荡漾,两眼放光,嘿嘿有声。
对刑房司吏深深回礼一衣,唉,兄弟美意老朽多谢了 ,说,那米脂婆姨型似重峦叠嶂,毛如丝锦柔滑,阴润潺潺,最是滋养,老夫定不负范爷美意,滋养老朽有用之身,上为右玉各位大人、下为右玉万千百姓,鞠躬尽瘁在所不惜。
说着哈哈大笑,刑房司吏范爷也随着一起哈哈大笑。
从乘发房司吏家里出来,抓屎的感觉更加强烈,以前10两银钱的勾连,今天竟然花费了80两,还要让乘发房司吏去自己的暗娼白嫖一回,这次白嫖要一桌2两的酒席,两个姑娘陪侍过夜就是3两银钱,这才勾连一个乘发房就要出血85两银。
而刑房司吏范爷清楚,关键的并不是乘发房,关键是典史四爷。
走到典史家外面,才是半夜,根本不敢敲门,如果自己害的典史大人休息不好,那可是不敢的,只要典史大人一生气,撤换一个刑房司吏还是轻松的。
范司吏扑通一声就跪在典史大人家的门口,静待天明。
明代县衙典史,大约相当于后世的政法委书记,是县衙司法、缉捕、刑侦工作的主官。
典史没有品级,所以读书人是不干典史的,而典史又必须是监生出身,必须是国子监推荐给户部,然后户部从推荐监生中遴选出任。
这就是一个悖论,读书人不做典史,而典史又必须是读书人。
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监生,叫例监。
明代监生主要是举监,就是考取举人直接就是监生。
其次是贡监,贡监就是秀才没有考取举人的,经过选拔、皇家喜事的恩贡、特殊人才的推贡等秀才监生。
第三种是荫生,血统高贵,一出生就是监生。
第四种是为读书人所不耻的监生,花钱买的监生叫例生。
卖官鬻爵是中国古代所有社会的特征,而例生的操作最是眼花缭乱。
秦汉卖官鬻爵就是一手银子一手官,很是价格公道童叟无欺的,到了明代都被中间商赚了差价,皇家卖官扭扭捏捏,中间商却是乐此不疲。
例生选官不入品,价格并不高,不同时期200两的有、500两的时候也有,捐一个监生,就要去国子监交钱的。
国子监那些可都是大儒,满肚子都是圣人之言,根本不会算账、不会废话。捐银200两就给一个监生,如果你就带了200两根本没戏,要到400两,捐银200两、火耗200两。
国子监就这规矩,国子监上缴的都是纯银,火耗必须多,你要有异议国子监大儒会直接评你一个性情顽劣,不堪大用,然后你就是花多少钱也得不到例生。
交了一倍的火耗银,就是监生了,就可以在吏部挂名选官了。
作为监生,如果你就在家里等待哪里官员出缺,然后吏部把你选上为官,就是等上三辈子也是白扯,必须向吏部使银子。
吏部可是掌管天下官员的要冲,百十两银子打发一个门子都不够,没有强人说项,让吏部给一个例生安排一个典史,须银2000两以上。
这样花费2400两得一县衙典史,就是地方的政法委书记收入如何?
县衙典史,月俸米白米六斗,就是75斤大米。
拿着月俸75斤大米的典史大人喊的当然是,上报天子、下抒黎民,但是投入了2400两银,却产出了75斤大米,谁傻啊。
明朝的官员不贪就根本不能活命。
每月拿着75斤大米的俸禄,看着自己没有品级的官身,右玉县的典史、大明王朝所有的典史每天就一个事,弄银子,要十倍、百倍的把自己的投入赚回来。
明朝官员的选拔、任命早早就决定,司法已经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商业问题。
刑房司吏就那么认真的跪在典史家门口,一直跪到天明,门子出来打扫才看见直挺挺跪在那里的范爷,急忙搀扶让范爷进院子。
急忙去上房禀报,刑房司吏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