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领战死,该安抚的安抚,该封赏的封赏。
身为帝王,如今的赵匡胤,即便听到“义弟战死”也表情如常了,甚至不愿意多提一句。
于是,岔开了话题,说道:“汴梁那边,可有什么动静?”
赵普说道:“张永德收缩兵力,分出一部分派往冀州。”
“刘钧(北汉)又闹腾了?”
“应该说,是李筠先挑起的,如往常一样,刘钧求援于契丹。”
“哼,契丹这功夫,应该不会插手了。不,契丹何时真正帮过刘钧?”
此话不假,在当年“高平之战”的时候,契丹也没怎么出力,如今,摊上了一个“昏君、暴君、睡君”的耶律璟,更没有进取之心了。
历史上,耶律璟在位的时候,与后周、北宋之间保持了几十年的“相对和平”,直到耶律璟被近侍所杀,契丹与中原之间的关系,又再度紧张起来。
“陛下,应该……不止如此,史弘肇、符彦卿等人,有意继续进军燕云之地,已经不满足三关之功了。”
“三关”就是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当年,郭荣领兵攻打,主力分别是韩通与赵匡胤,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收复三关”,整个过程基本是兵不刃血,契丹守将几乎全都是投降了。
这与耶律璟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契丹国志》中记载,在丢失三关之后,耶律璟一点都不着急,反而说道:“三关本汉地,今以还汉,何失之有?”
本来就是人家的,还给人家,又没有损失!
耶律璟,好人啊!
赵匡胤叹口气说:“老天给了张永德一个机会,只怕,他未必能抓住,若是掌握不好火候,恐怕会贻害无穷了。”
“陛下担心契丹、北汉联军大举反扑?”
“非也,朕是担心,耶律璟命不久矣,契丹新君上位之后,就不会再采取收缩战略了。”
“耶律璟……他只知道杀人打猎。”
“彼之蜜糖,彼之砒霜!”
耶律璟确实算不上啥好人,元代的脱脱评价他:“荒耽于酒,畋猎无厌”“滥用酷刑,赏罚不明”。
在整个人格方面,耶律璟与三国时期的张飞、张翼德很像,就是一个“尊贤辱下”的人,即,如果对方是真有才能的人,耶律璟是很敬重的,比如,他就采取了汉人大臣“轻徭薄赋”的政策,老百姓的日子还算可以,对待其他民族、政权也是如此,所以在他执政期间,与女真、回鹘、吐蕃等与当时的契丹,关系也很融洽。
只是,“辱下”的问题就很严重,对待身边的近侍,耶律璟根本就不当人看。他不近女色,凡是有僭越之举的女子,全都杀了,伺候他的仆人,稍有不顺心,拿刀就砍了。
史弘肇、符彦卿发兵刺激契丹,容易导致耶律璟更加性情无常,他杀的身边人越多,自己离死就不远了。
《辽史》记载,耶律璟在公元969年于“黑山之变”中,被伺候自己的近侍、厨子、马夫等六人,合力杀害!
……
赵匡胤端起腊八粥,用调羹划拉了一下,平静的状态被打破,沉在底部的各类干果,如同沉寂于水底的鱼虾,混乱无序地浮动。
天下局势,恰如此粥。
王继恩近前:“陛下,粥已凉透,是否要温热一下?”
赵匡胤似乎没听见,再度将碗放下,问道:“则平,昭义情况如何了?”
赵普答道:“王宴杀掉信使,拒不投降,同时,积极笼络周边势力,看样子,打算死守了。”
“唉,朕与王宴,也曾是忘年之交,何故如此?”
“陛下宽仁,反倒让王宴有恃无恐。”
“非要兵戈相见?”
赵普迟疑一下:“郭守文被困滁州,无力兼顾琅琊以西的地域,趁机出兵灭之,是为上策。”
赵匡胤摇摇头:“昭义得山川水文之便利,淮京与之甚远(二百多里地),想要平灭,鞭长莫及啊。”
王继恩说道:“陛下,昭义虽小,却如脚心之刺,若不除之,迟早病足无力行走。”
赵匡胤点了点头,喃喃自语:“德钧所言不虚……不过,王宴其人,招降不成,并非他气节高尚,只怕是好处不够。”
“陛下是说,官位不够高?”
“不错,此乃朕的失误,以为一个节度使就能打发了。你们可知,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之时,是册封王宴为滕国公的。”
“国……国公!陛下难道也想……”
赵普、王继恩有点泄气,新朝新立,将士在外面拼死作战,得到的荣誉还没一个糟老头子高?这招降的成本,是不是太大了?
“再下诏书,赏赐紫袍,册封王宴为开府仪同三司,加封赵国公。如何?”
赵、王两人虽然泄气,可皇帝发话了,还能如何?同意呗!
现在,最主要的就是降低战争成本,能收服昭义的“感化军”,整个淮右战场,就会变得更加有利于自己。
赵匡胤眼眸当中闪过一丝冷峻,哼,不过是一个名头罢了,只要不是“大宋皇帝”,都可以给你!
不得不说,赵匡胤在看人眼光方面,要高出赵普、王继恩一个层次,王宴这种人,好处给够了,就是再生父母。
王宴也是打了一辈子仗的,对天下局势判断的能力,自然不弱,他之所以死守昭义,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价值,在扬州政权或汴梁政权的面前,摆出“待价而沽”的姿态。
看到了吧,俺老王可是在抗击赵匡胤的第一线!别忘了加官进爵!
至于吗?很至于,只能说,人与人的追求不同。
郭崇威一心想的是,赶紧从权利争斗、是非混乱中脱身,告老还乡,苟全性命于乱世。
而王宴不同,别看七十了,说好听点是想“建功立业”,说难听点就是“贪图名利”,而且,在争名夺利的行为上,什么狗屁朋友,都闪到一边去!
史书上评价是“友德有缺”。
譬如,历史上,周世宗郭荣正在攻打淮南的时候,为了预防后方不稳,让王宴镇守陕州,白重赞镇守河阳,两人本为掎角之势。然而,王宴为了邀功,竟然想借着“互为援助”的名义,趁机兼并掉河阳军权。
白重赞又不傻,自己在河阳刨坑修墙,好不容易搞定了防御,你来拿现成的?想屁吃呢!
于是,在王宴赶到河阳城下的时候,白重赞就跟防贼一样,直接关了城门,还说了一句扎心的话——
“公于陕州立有大功,河阳小城,不劳助力。”
老王啊,你在陕州立大功啦,我河阳的庙小,容不下你这个大佛,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对待王宴的评价,比较中肯的一句,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
况且,昭义的位置,确实挺特殊——
其一,周边是大平原,乡镇、村落众多,“感化军”征兵、征粮的难度不大。
其二,距离各个势力较远,比如,赵匡胤的军队,主要集中在淮京、庐州附近,就算是最近的定远县,直线距离也有八十里,王宴可以猥琐发育。
其三,水路通达南北。昭义的北面是女山湖,湖泊直通淮河,王宴能够快速到达泗州(盱眙县),南边是池河,顺着这条河,可以直接进入赵匡胤势力腹地。
其四,逃跑也方便,实在要是干不过,王宴撒丫子向东跑,进入绵延的曲亭山、铁山寺等丘陵山林之中,只要大方向不错,总能走到滁州。
赵匡胤端起凉透的腊八粥,喝了一口,说道:“事不宜迟,立即让礼部撰写文书,连夜去送!”
“遵旨!”
“去吧,朕乏了。”
赵普、王继恩心有不甘地退去,赵匡胤一直平静的表情,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彭!”
狠狠地砸了一下桌案,腊八粥碗震起来老高。
“朕少年从军,所向披靡,小小一个淮南,竟然羁绊脚步!”
丝毫不提,你赵官家的一切,都是大周赋予的,应该说,都是郭荣给的。
这叫什么?这叫“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往日,只要打好仗就行了,真以为管理天下是那么容易?
眼神一动,赵匡胤茫然地看着大殿之外。
唐、宋暂时达成了和平协议,按理说,南唐那边应该有大动静。
“李煜,你在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