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八年
长安城的朝堂之上,气氛异常凝重。
李隆基端坐在龙椅上,他的面容严肃,双眉紧锁,显然正在思考着某个重大的问题。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的文武百官,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和不安。
李隆基深知,此时此刻他必须采取行动来安抚百官,同时承认自己在用人和判断上的错误。
“安禄山之乱,乃朕用人不当,政治失察之过。黎民受苦,国家蒙尘,皆朕之罪也。”
李隆基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回荡在朝堂之上。
他缓缓起身,走下龙椅,来到文武百官面前,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悔意和诚恳,目光在百官的脸上缓缓移动。
“朕今日在此,不仅是为了承认过错,更是为了与众卿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安禄山之乱,虽是朕之失策,但如今正是盛世大唐。
朕愿听取忠言,广纳贤才,与诸位共商国是,以安天下。”
李隆基的话语如同春风拂过,逐渐融化了百官心中的寒冰。
他们感受到了皇帝的悔过和决心,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朝堂上的气氛开始缓和,官员们的脸上露出了些许释然的表情。
宋璟缓缓走出行列,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安禄山之乱,确实是朝廷用人不当之过。
但陛下今日能在此公开承认错误,已是社稷之福。
臣愿陛下广纳贤才,整顿朝纲,以安百姓。”
群臣齐声应和:“陛下明鉴,臣等愿为陛下整顿朝纲,选拔贤能,以清正廉洁之风,荡涤官场,还朝廷以清明。”
李隆基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随后下令:
“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安西都护封常清、北庭都护高仙芝等将领,是朕的左膀右臂,是大唐的栋梁。
或许朕未来对他们的处置,过于仓促,未能充分听取忠言,这都是朕的过失。
朕欲将王忠嗣晋升为朔方节度使、封常清晋升为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支晋升为北庭节度使,亲自写信给他们,表达朕对他们功绩的赞赏,各位意下如何?”
百官闻言,无不动容,他们深知皇帝的悔过和决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黄门侍郎源乾曜代表群臣上前,声音洪亮而坚定:“陛下圣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臣等愿竭尽全力,辅佐陛下重整朝纲,恢复大唐的繁荣昌盛。
陛下的书信,定能激励三军将士,振奋民心,共御外侮。”
群臣齐声附和:“愿为陛下效力”,气氛再次振奋起来。
李隆基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知道,在这团结一心的朝堂之上,大唐的未来定能延续光彩。
“好!有卿等辅佐,朕心甚慰。”李隆基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诸卿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潜在的危机?”
张九龄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陛下,安禄山、史思明二人狼子野心,背叛朝廷,其罪当诛。
臣建议,应悬赏天下,捉拿二贼,一旦生擒,立斩于市,以正国法。”
中书侍郎张嘉贞:“陛下,安禄山、史思明之乱,根源在朝廷内部。
臣以为,除了军事上的剿灭,更应从制度上着手,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以防止类似之乱发生。”
府仪同三司宋璟点了点头,声音沉稳:“陛下,二位大人所言极是。
悬赏捉拿二贼,既可激励将士,又可昭告天下,朝廷有决心、有能力平定叛乱。
至于削弱节度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是长治久安之策,臣愿与二位一同草拟具体方案,以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张九龄补充道:“陛下,军事上还需加强边境防御,防止叛军与外敌勾结。
同时,整顿军队,提升士气,确保一旦有战,能迅速响应。”
李隆基点了点头,目光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好,就依张九龄大人所言。
悬赏捉拿安禄山、史思明,不仅是为了激励将士,更是为了向天下宣示朝廷的决心。
中书侍郎张卿,你负责起草悬赏令,确保其广为传播,让叛军无处遁形。”
张嘉贞应声而出,他的脸上露出了坚毅的表情:“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负重托,迅速起草悬赏令,让叛军闻风丧胆。”
李隆基转向宋璟,声音中透露出对这位老臣的信任。
“宋卿,你与张九龄大人共同负责此事,确保悬赏令的执行有力,同时也要注意收集各地的情报,为军事行动提供支持。”
宋璟躬身施礼:“陛下,臣定当与张大人紧密合作,确保悬赏令的效力,同时加强情报收集,为朝廷的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李隆基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他的声音中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诸位爱卿,安禄山之乱是对我大唐的严峻考验。
但朕相信,在众卿的辅佐下,我们定能制止叛乱,重振大唐的雄风。”
群臣齐声应和:“愿为陛下效力,平定叛乱,恢复大唐的繁荣!”
源乾曜随即提起张巡:“陛下,今日所见,皆乃历史之鉴。
张巡以七千人守睢阳,面对叛军十八万,坚守十月,其忠勇可嘉。
然其守城之法,虽出于无奈,亦引发了关于忠君与民本的深刻思考。”
源乾曜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他的目光坚定,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历史长河中的英勇身影。
宋璟回应道:“陛下,张巡之忠,乃忠于国家,忠于社稷。
其坚守睢阳,虽牺牲百姓,实欲以一城之死守住大唐的东南屏障,保护更多黎民免受叛军的蹂躏。
此乃大忠也。”
张九龄则提出不同看法:“陛下,臣以为张巡虽忠,然其守城之法,未免过于极端。
忠君之道,不应以牺牲无辜黎民为代价。
国家之本,在于民…”
若民不聊生,忠君之举又有何意义?
最终他还是没把最后那句话说来。
李隆基的目光轻轻扫过张九龄,仿佛已经听到他那句未尽之言。
他缓缓走回龙椅坐下,话语中暗含深意:“为人臣者,自当为君尽忠。
张巡以七千之众,坚守睢阳,面对十八万叛军,其忠勇之举,实乃古今所罕见。
张巡之忠诚,不亚于古之名将,其守城之战,更是为大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顿了顿继续问道:“如今张巡何在?”
群臣面面相觑,小声交谈一番,随后源乾曜回道:“回陛下,臣等此前未闻其名。或许如今张巡年岁尚小?”
李隆基沉思片刻:“源爱卿,张巡乃国家未来栋梁,不可或缺。
着令各地官员留意张巡踪迹,一旦发现,即刻上报朝廷。
同时,命有司提供资助,确保张巡能专心学问,不为生计所困。”
源乾曜自然顺从答应:“臣领旨,定当不遗余力寻找张巡,并全力支持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