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完结啦,最后总结一下吧。
从小学开始,一直想写书,甚至小学六年级看新三国开始各种画三国地图,冀、青、并、幽、兖、徐、荆、杨、益、凉等州,然后跟同学一起指点江山,当时还写了一小本小说(就写了几章),后来找出来看过,确是挺幼稚的。今天终于算是完成了小时候的一个心愿,把三国小说写完了。
中学开始,各种背书、背文言文,我在应试教育阶段下的诗词功底还是不错的。高一时期,迷恋武侠,在语文课上写金庸风格的武侠小说。曾经在高二时期某一阶段,每天坚持跑步和写诗,十点晚自习放学回家路上,推着自行车和人一起互相抽背单词。
诗词巅峰期还是在高中,球技巅峰期还是在大学。(捂脸哭)
我还是要秀一下我的诗词功底。
— — — — — — — — — — —
《扬州慢》
“明月星斗,
一登后主旧西楼。
访柳词井处,
教音坊乐,妙声残留。
只恨桃缘未修,
少有风尘胭脂嗅。
放万世柔情,落鸿声里悲秋。
大江涛浪,
竟似苏门老遗后。
慕谪仙词风,
才倾气洒,一任风流。
但惜酒力稍欠,
不敢脱靴戏君侯。
叹千年不遇,天涯一叶悲秋。”
— — — — — — — — — — —
大学阶段大一坚持看各种名着,当时想学俞敏洪大学读完100本书,最后十本都没读完吧(指文学书,专业课和高等数学、概率论等除外)。大学期间最后一本读的书是《复活》,但后来跟文学渐行渐远吧。
读的都是较为通俗化的文学,后来就学c语言、Java(mybatis、Spring、Springboot),python。但都学的半桶水,最后还是没有走上程序员的道路。
大四就开始考研,读研阶段各种做实验,写论文。AI大爆发那年,各种gpt衍生工具出来,文生视频,让我感觉我做的就是小作坊式科研(学校一般),能搞得过人家国际大公司?有标签的监督学习无疑只是深度学习的冰山一角,无标签的无监督学习才是深度学习的未来。最近我们搞出来的deepSeek的大语言模型,看上去还是很牛的。
感谢各位读者一路支持,这是第一次写书,拖延症,能坚持地写了这么久,挺佩服自己的。
有些错误感谢各位读者的指出,比如五路攻侵战没有不是辽东司马昭没有那么早封侯,这是当时的一处错误,也意识到了这点,但可能是忘记改了。还有刘禅应该喊诸葛亮“相父”,等等。
还有一些错误,就是引用,比如六国论中一些引用,这我想说,请读者不必太苛刻。这只是为了表达意思而已,没必要太过钻牛角尖。
当然,还有最被大家诟病的就是,没有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方法。不过,也有一小部分读者是喜欢的这种方式的。
我倒不是想另辟蹊径啥的,只是一开始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后来越写越多,想改的时候已经十万字了,只能一路写下去了。
再次感谢喜欢本书的读者,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特别的人想感谢,在这就不说了,研究生论文的致谢写了一堆人,但是最后知网竟然把我的致谢给删了(我可是知道知网是什么,并且人生中第一笔稿费是知网发的60块论文费,说到这我都想开个直播和大家聊聊天了,不过断更太久,应该聚不起来太多书迷)。
最后,还是想说,写作也算是一个审视自己认知深度的办法。很显然,我的人生境界确实还不够高,比起《明朝那些事儿》、《大明王朝1566》等书中的认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好的小说理应是像《西游记》那样让小孩子看到孙悟空的千变万化、除恶务尽,让长大一点的人看到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世故,看到官场的规则秩序,看到人性的自然发展规律。总之,不同的受众、不同境界的人群都能从中汲取养分。
本书写的不够好,万望各位读者海涵,我先下去沉淀沉淀。咱们,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