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变啊。
兵变,在其他朝代,或许还是什么并不多见的事情;但是,放在唐朝,放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放在藩镇割据的唐朝……这好像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发生频率高一点的事情?
都已经割据了,那时不时发生一场兵变,也并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毕竟,之前那个武宁军不就也发生过几次兵变?——只不过是没有直接影响到长安而已。
想到这里,刘彻又想要叹气了。
大开眼界,实在是大开眼界。
他真的很想和后来的唐朝皇帝们贴心交流交流,问问他们具体情况,问问他们究竟谁怎么想的,问问他们的心路历程和解决事情的思路……
有了杨志廉这人这一系列的打底,杨氏这个宦官世家算是彻底发展起来了。
嗯,是的,彻底发展起来了。
虽然中间的那个杨钦义好像没有什么辉煌的人生经历,没有什么煊赫的为官经历,但是从杨钦义这人的几个养子所担任的官职就能看出来,杨钦义虽然看起来相对平淡,但是他确实是做到了过渡、维系家族、掌握住家族资源不让其外流、不让家族地位渐渐流失下降的责任。
他的几个养子,枢密使,神策军中尉,各个地方的监军……
这些官职,无一不是和军中打交道,掌握军权的官职。
而从此,杨家就是真正的和军中联系在了一起,这也是后来杨复光能够成为天下兵马都监的一个原因。
但是不管怎么说吧……杨家能够发展到这个地步,也是实在让人倍感意外的。
唐朝……唐朝……
刘彻再度觉得,唐朝这个朝代,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非常值得观察、参考、借鉴的一个朝代。
而其中的许多皇帝,也非常有研究借鉴学习的价值。
【乾符五年正月初一,起义军攻下罗城。当时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带领军队前来救援,把义军在荆门这个地方击败。】
【但这一次失败并没有彻底影响起义军,王仙芝成功率军解围而去,但是等到起义军到了申州(河南信阳)东部之后,又被招讨副使曾元裕击败,这一次,起义军没能全身而退,损失了两万兵马。】
【与此同时,唐朝朝廷因为宋威“杀尚君长非是”,镇压起义“无功”,解除了宋威的兵权,把招讨副使曾元裕提拔为了为新任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则为招讨副使,又调遣时任西川节度使的高骈担任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运转使;
并且集中了所有优势兵力,加快了围剿王仙芝脚步——唐朝朝廷已经不愿意再拖下去了。】
【乾符五年二月,王仙芝的起义军被曾元裕率领大军包围于黄梅(湖北黄梅西北),经过数场激烈交战,起义军彻底落败,其中,起义军有五万余人全部牺牲,而在突围的过程中,王仙芝也不幸战死。】
【王仙芝战死之后,余部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由其他人带领,渡过江水转战江南;另一部则是由前面提到过的尚让率领,投奔黄巢继续战斗。】
【从这一系列的作战情况来看,王仙芝作为流动作战类型的起义军首领,他本人在军事指挥方面的能力,是要比后来的、同样属于流动作战类型的起义军首领的黄巢要低一些的。】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一个是因为黄巢是读书人。读过书的,到底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所以,王仙芝并没有逃脱朝廷的追捕和镇压,没能突破朝廷的封锁,他成了如同陈胜吴广那样的“打响第一枪”的人,在枪响、唤醒了天下许多人之后,便就此消亡。】
【当然,这不是说王仙芝在战争上就没有自己的成就了——虽然他属于是流动作战,但是在中后期的主要流动范围一直在如今的湖北地区,在这块儿区域,王仙芝屡战屡胜,可以说是把湖北地区搅成了一锅粥,动摇了唐朝朝廷和世家大族在这块地方的统治和影响力。】
【另外,他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其他有意起义、正在起义、已经起义的人作了案例、作了经验。】
【而就在王仙芝身死之后,唐朝朝廷就松了一口气——他们觉得,到这里,所谓的“反贼”就算是料理完毕了。】
【当然,王仙芝还有一些余部还在各地,但是没了王仙芝,这些余部也成不了气候,只要地方官府慢慢清剿就可以了!】
【于是,唐朝朝廷就又回到了歌舞升平的状态,唐僖宗继续快乐地游乐、打马球;朝堂之中依旧明争暗斗;地方官员一边偶尔关注一下王仙芝的余部,一边继续压榨百姓。】
【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时候,实质上已经成为了新的起义军最高领导人的黄巢。】
【直到,黄巢的势力又强大起来,这才终于又引起了唐朝朝廷的有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