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契丹正深陷于一场激烈的内乱之中,这一内乱犹如一场风暴,彻底改变了契丹的政治格局与势力分布。耶律敌烈与耶律罨撒葛强势崛起,他们瓜分了契丹西方的大片疆域。据历史记载,这些被瓜分的区域涵盖了众多重要的战略要地以及人口密集的城市,其面积之大,几乎占据了当时契丹领土的三分之一。而此时的契丹朝廷,由于内部的纷争,已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军事行动来夺回这些失去的土地。
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迫使现今的契丹将目光投向了东方,试图通过向东扩张来弥补西方的损失。他们首先将矛头指向了黑水女真之地。黑水女真在当时虽有一定的实力,但面对契丹的强大攻势,仍难以抵挡。契丹军队凭借着先进的军事装备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迅速占领了黑水女真的大片领土,掠夺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口。随后,契丹军队又马不停蹄地出兵高丽。在攻打高丽的过程中,契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据估算,其兵力规模达到了数万人之多。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使得契丹的实力重心逐渐向东转移。
然而,随着契丹势力向东的转移,其对于漠南漠北地区的控制力则明显下降。在草原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一旦一方势力出现衰弱的迹象,其他势力便会蠢蠢欲动。果不其然,一些原本臣服于契丹的部落开始不服管制。 鞑靼的只儿斤的部落,在察觉到契丹对漠北控制力减弱后,便公然拒绝向契丹缴纳贡赋,并开始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试图摆脱契丹的统治。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陈安的出现,历史的轨迹发生了改变。原本强大的契丹不仅丢失了燕地,这一战略要地的丢失,使得契丹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大幅下降,而且还因内乱导致了对漠北的威慑力大减。在这样的局势下,鞑靼的只儿斤敏锐地抓住了机会。在契丹耶律罨撒葛的支持下,只儿斤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和军事行动,成功地在内部完成了统一。统一后的鞑靼实力大增,开始踏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在中原势力的介入下,中原支持的耶律敌烈和耶律罨撒葛约定一起对付契丹伪帝耶律必摄。这本是一次旨在重塑契丹政治格局的重要联盟,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耶律罨撒葛并没有履行约定,在关键时刻退缩。这直接导致耶律敌烈在对抗耶律必摄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最后还是在中原的大力支持下才勉强保住了云九州。这一事件使得耶律敌烈对他的兄长耶律罨撒葛极为不满,双方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势,陈安决定采用从中挑唆的计策。他深知耶律敌烈和耶律罨撒葛之间的矛盾已经埋下了种子,只需稍加引导,便能让这颗矛盾的种子生根发芽,加速他们之间的交恶,从而进一步削弱契丹的势力,为自己的势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陈安开始了他的计划。他先是暗中派遣了自己的心腹谋士,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前往耶律敌烈的营帐。谋士见到耶律敌烈后,声泪俱下地诉说着耶律罨撒葛的种种背信弃义之举,将之前约定对付耶律必摄时的临阵退缩描述得淋漓尽致,还添油加醋地说耶律罨撒葛在背后嘲笑耶律敌烈的无能,只能依靠中原的支持才得以保住云九州。耶律敌烈听后,怒目圆睁,双手紧握拳头,额头上青筋暴起,大骂耶律罨撒葛忘恩负义。
随后,陈安又安排了另一拨人前往耶律罨撒葛处。这些人装作是从耶律敌烈阵营中来的密使,故意透露给耶律罨撒葛,说耶律敌烈对他怀恨在心,正准备联合其他势力对他动手,以报之前的 “一箭之仇”。耶律罨撒葛听闻后,心中大惊,一方面加强了自己营帐的防卫力量,另一方面也开始谋划着如何先下手为强。
在陈安的挑唆下,耶律敌烈和耶律罨撒葛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原本还有些往来的双方使者,如今也彻底断了联系。双方的军队开始在边境地区集结,气氛剑拔弩张,一场内战似乎一触即发。此时,各方势力的态度也发生了显着变化。
中原势力一直密切关注着契丹的局势,对于陈安挑唆引发的内乱,他们暗自欣喜。在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进言,认为这是削弱契丹、巩固中原边境的大好时机。皇帝当即下令,一方面加强对边境的防御,防止契丹内乱波及中原;另一方面,暗中支持耶律敌烈,为其提供更多的物资和军事顾问,试图进一步搅乱契丹局势,让契丹在较长时间内无力对中原构成威胁。
鞑靼的只儿斤在得知契丹内乱加剧后,野心愈发膨胀。他认为这是鞑靼崛起的黄金时机,于是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原本只在周边小部落进行试探性侵扰的鞑靼军队,开始大规模进攻临近的契丹边境地区。只儿斤对外宣称,要趁契丹内乱,夺回曾经被契丹侵占的土地,同时还派遣使者与陈安联络,试图建立某种合作关系,共同对抗契丹。
那些长久以来便对契丹残暴统治心怀愤懑、满腔怨怒的漠南与漠北各个部落,其反抗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地激烈起来。他们已然不满足于往昔那种只是心中不服契丹的管制,嘴上发发牢骚而已了。如今,他们毅然决然地纷纷抄起手中的兵器,迅速地集结在一起,并组建起属于自己的强大武装力量。
这些部落犹如被同一股力量所牵引一般,开始紧密地联合起来。彼此之间遥相呼应,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合力,共同去抵御契丹有可能施加的残酷镇压。
他们不但坚决果断地拒绝再向契丹缴纳哪怕是一丝一毫的贡赋,而且还时不时地主动出击,对契丹设立在当地的据点发起猛烈的袭击。每一次的进攻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目的就是要抢夺契丹囤积的各种宝贵物资,以增强自身的实力。
至于陈安那蓄意挑唆契丹内部矛盾的种种行径,尽管这些部落并没有直接投身其中参与其事,但却无一例外地选择站在一旁冷眼旁观。他们默默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满心期待着契丹因为这场内乱而无暇他顾,从而能够给自己创造出更多获取自由以及拓展利益空间的绝佳机会。
就在这个时候,遥远北方的契丹国内,由于那两个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和恶化,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他们已经完全没有精力去关注外部领土的扩张事务,而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处理内部日益复杂且棘手的政治乱局上面。
这样的局面对于身处中原地区的陈安而言,简直就是天赐良机!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并迅速做出决策:要充分利用契丹内乱所产生的这段时间空隙,全力以赴地发展壮大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于是乎,陈安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招募新兵,扩充自己的军队规模;另一方面,他加强对现有领地内各个方面的治理与建设工作,通过推行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得百姓们安居乐业,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商业贸易日渐繁荣。同时,他还注重军事训练以及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等事项,力求让自己的军队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精锐之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之后,陈安成功地实现了预期目标——不仅自身实力得到显着增强,而且其统治下的领地也愈发稳固。这些成果为他日后踏上称霸天下的征程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