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871 年六月底,炎炎夏日的骄阳似火般炙烤着大地,但这并没有影响革命军战士们激昂的斗志与决心。
此时,革命军各部已然完成了对肃州的全面合围,局势可谓是一触即发。
徐占彪率领的部队镇守在东门和南门,他们严阵以待,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城内的一举一动;张耀则负责防守西门,其麾下士兵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而北门由马占鳌带领的军队把控,同样展现出坚不可摧的阵势。
总计约四万的革命军将肃州围得如同铁桶一般,水泄不通,使得城中的马文禄陷入了绝境,犹如瓮中之鳖,插翅难逃。
然而,尽管形势看似对革命军极为有利,但想要攻克这座坚固的城池却并非易事。
肃州自建城之初起,历经数百年的不断加固,城墙高耸入云,坚厚无比。
若想强行攻破此城,就必须要有充足且威力巨大的火炮支援。
可问题在于,由于此次是远征西域,路途遥远且艰险,大型火炮不仅运输困难,而且在实际作战中的灵活性也大打折扣。
对于这个棘手的难题,身为统帅的左宗棠深知其中利害。
这位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老将,向来都是主张以实用为主的洋务实战派人物。
多年来在战场上与敌人的生死较量,使他对西洋先进武器的强大杀伤力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左宗棠果断下令,要求兰州军械局集中力量制造大量的小型迫击炮。
这种迫击炮体积相对较小,便于携带和操作,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火力,可以有效地应对当前攻城所面临的困境。
时光荏苒,日子一天天过去。
在全体工匠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兰州机器局内一台台崭新的国产枪炮逐渐完工,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肃州前线。
这些枪炮的到来,无疑给围城的革命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大大增强了他们攻克肃州的信心和实力。
肃州,这座河西走廊上的历史名城,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
然而,在近代的烽火岁月中,它却变成了一片充满硝烟与哀嚎的战场。
连续数月的激战,使得这座古城的城墙内外充斥着震耳欲聋的枪炮声,街道上尸横遍野,令人触目惊心。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革命军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发起猛攻,而肃州守军则凭借坚定的意志坚守城池。
随着战事的发展,城中的粮食日渐枯竭,守城士兵们饥饿难耐,不得不以骡马为食,甚至煮食其皮以充饥。
在极端困境下,马文禄采取了极端措施,牺牲无辜以节省粮食。
与此同时,城外的革命军也誓要破城后进行报复。
肃州之战的惨烈程度,足以载入史册,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夕最为悲壮的一页。
5月底,革命军20师炮兵团团长邓曾用克虏伯重炮击毁了东城墙的一段,张耀率领的68师在地道中蓄势待发,准备展开攻势。
然而,就在这时,地下涌出的泉水阻挡了他们的去路,那正是传说中的酒泉,如今不仅成为城中的生命之源,也成为了防御的天然屏障。
为了切断城内的水源,张耀在城西南部署了大炮进行猛轰。
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革命军士兵们奋勇冲锋,顶着枪林弹雨向城墙发起攻击。
在这场浴血奋战中,张林等壮士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城墙,面对守军的猛烈反击,他们毫不退缩。
尽管肃州军的防御同样顽强,但革命军的英勇无畏亦令人动容。
最终,张林身负重伤,依旧坚持战斗,直至在城头被狙击手击中,壮烈牺牲。
这场战斗的残酷,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尽管革命军装备先进、人数众多,却在肃州城的坚固防线前屡屡受挫;而物资匮乏的肃州军,依托地形和坚强意志,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这场持久而惨烈的拉锯战,见证了双方士兵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毅力。
当肃州的战报传至中央,中央上下为之震动。
赫连城听闻肃州战事久拖不决,不禁紧锁眉头,心中疑惑重重。
他在朝堂上公开发声,语气中带着不解和不满:“一个肃州,竟然打了整整一年,老左(左宗棠)向来用兵如神,怎会如此不利?难道他是故意拖延,还是另有图谋,想要恢复大清同治年间的辉煌?”
官员们闻言,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左宗棠年事已高,不复当年之勇;有的则猜测是地方势力复杂,战局难以把控。
但无论如何,肃州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通往新疆的门户,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
马岱深知肃州之战的影响,他决不允许战事继续拖延。
于是,马岱随即下达严令:“半年之内,必须拿下肃州!不论付出何种代价,此战务必成功!”
马岱的命令如同??命的鼓点,传达到了前线的每一位将领耳中。
他们知道,马岱的命令不容置疑,肃州的战事必须尽快结束。
于是,新一轮的军事部署开始了,部队加紧训练,物资紧急调配,一切为了那个半年之内的目标。
左宗棠得知马岱的命令后,虽然心中不悦,但也明白中央的紧迫感。
如今还有盘踞在东北的清廷余孽,江苏,香港,等地的列强,越南以南的法国,缅甸以南的英国,还有北方的蒙古,西部的西藏等地还没有收复。
他重新审视战局,调整策略,决心在马岱到来之前,尽可能地削弱肃州守军的实力,为最终的胜利打下基础。
肃州之战,因马岱的一道命令,再次升级。这场战役的结局,将不仅决定肃州的命运,更可能影响到整个西北地区的稳定和新中国的威望。
历史的巨轮,正缓缓驶向一个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