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朱元璋下罪己诏!
朱权等人见状,心中皆是一紧,看着冲进来的侍卫,隐隐有了不好的预感。
朱权面色一沉,厉声道:“何事如此慌张?快说!”
“太上皇他……他……”
“父皇怎么了?!”
那侍卫喘着粗气,双手撑着膝盖,努力平复着呼吸。他喝了好几口水,才缓过神来。
朱权站起了身,阴沉着看着侍卫,骂道:“还不赶紧说,再多喝一口水,信不信朕杀了你!”
侍卫声音颤抖地说道:“陛下,大事不好了!太上皇下了诏书!”
闻言,朱权猛地松了一口气,看这侍卫惊慌失措的模样,他还以为朱元璋快要不行了呢……幸好幸好,不过是下了一道诏书。
“不过是诏书罢了,何故惊慌失措。”
“陛下,是……是罪己诏!”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朱权更是猛地向前走两步,瞪大了眼睛。
身旁的方孝孺、姚广孝、杨溥等人亦是脸色骤变,震惊之情溢于言表,一时间,殿内安静得落针可闻,众人皆噤若寒蝉。
朱权的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好半晌才反应过来,他死死盯着侍卫,一字一顿地问道:“你可确定?此事当真?休要谎报!”
侍卫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紧贴地面,声音带着深深的恐惧:“陛下,千真万确,罪己诏已然传了出来,奴才岂敢有半句虚言!”
“胡说八道,父皇怎么会下罪己诏?!”
侍卫茫然的摇摇头,姚广孝迅速反应了过来,轻声道:“陛下,或许是被近日形势逼迫,太上皇才会下这道诏书。”
“不可能,以父皇的性子,就算是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也不会向那些勋贵和官员妥协!”
朱权坚定不移的开口,朱元璋是谁啊,那是征战沙场,纵横天下四十余年,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和低头,又怎么会在晚年下罪己诏呢?
“内容是什么?”朱权急不可耐的问道。
“卑职抄写了一份。”侍卫急忙拿出诏书,朱权抓过诏书便看了起来。
朕以平民之身,承继大统,兢兢业业三十余载,想要与天下的百姓共享太平。
于是,朕把皇位传给了朱权,这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皇帝。自他登基以来,整顿吏治,锐意进取。
然而,近日风闻贪腐横行,吏治隳坏,还有些勋贵、官员趁机闹事。
这是因为,朕深居九重,竟至蒙蔽视听,抚驭失当,实乃罪莫大焉,与朱权没有任何关系。
昔者,朕常谕群臣以“民为邦本“,今看到各地州县的官员,或巧立名目,鱼肉百姓;或朋比为奸,私吞公帑。甚者,刑狱不公,黑白颠倒,致使黎庶困顿,膏血为竭。
此皆朕怠于考课,姑息养奸之过也!
朕虽年迈,岂能不知善恶?于是朕有了决定,废除珠宝等奢靡之物,更改我此前的膳食,削减宫廷的开支。
如今朕的孩子朱权年龄还小,不过已有仁君的迹象,希望勋贵和官员们多给他一些时间,相信在他的治理下,大明国力必然蒸蒸日上。
至于在这期间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应该全部由朕来承担。
尚祈皇天鉴察,祖宗垂佑,助朱权涤荡浊秽,再兴太平。
朱权身子晃了晃,仿佛被抽去了浑身的力气,缓缓跌坐在椅子上。
他的内心此刻如翻江倒海般复杂,震惊、疑惑、愧疚、感动等诸多情绪交织在一起,搅得他五脏六腑都隐隐作痛。
他怎么也想不到,太上皇竟然会为了自己下罪己诏。
朱元璋是多么骄傲的一个人啊!
朱权忍不住捂着脸,泪水不受控制地从指缝间涌出。
这是众人第一次见朱权失态,方孝孺向前走几步,想要劝解朱权,却被姚广孝拉住了胳膊,默默摇了摇头。
见方孝孺不解,姚广孝微微眯起眼睛,轻声道:“这是太上皇在保护陛下,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今后,再也没人敢指摘陛下了。”
“陛下之所以难受,是因为陛下心里过意不去。其实陛下能处理好这件事的,只不过,手段可能比较激进。”
“可太上皇一旦发布诏书,就等于替陛下背了锅。陛下身上再也没有任何污点,今后推行政策,也会十分顺利。”
“千古一帝……千古一帝啊!”
杨溥年龄还小,未曾见过太上皇,此刻也不禁感慨道:“从前,只听说太上皇有雷霆手段,没想到心思细腻起来,也是常人所不及啊!”
天子……代表着上天的意志。在百姓心中,那是能够与神灵并列的。
而当天子下罪己诏时,所引起的轰动是无所匹敌的……任何阴谋抹黑,在这种诏书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朕知道错了,朕已经深刻反思了,今后不会再犯错误了。
就像汉武帝后期,因连年征战和繁重的赋税徭役,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
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反思自己的政策失误,调整了对外战争策略,转向与民休息,直接稳定了当时的局势。
也让皇位顺利传递。
方孝孺的内心愈发震动,姚广孝也不禁感慨起来,谁说朱元璋不会治国的?
这可太会治国了。
论起稳定局势,朱元璋的手段简直出神入化。
姚广孝抿了抿嘴,轻声劝慰道:“陛下,太上皇此举,定是为了大局着想,为了稳定朝局,也是对陛下您的爱护。如今局势复杂,还望陛下以国事为重。”
朱权捂着脸,毫无反应。
见状,姚广孝只得开口道:“陛下啊,太上皇此举,是将他作为盾,抵御外界的流言蜚语。而您要成为矛,杀向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
此言一出,方孝孺和杨溥纷纷扭过头,不解的看向姚广孝。
朱权猛地抬起头,无比严肃的板着脸,问道:“什么意思?”
“扩大化,这是扩大化的精髓啊!”
“这封诏书,就是您的护身符……太上皇都已经认错了,那封血书上的官员名单,他们还怎么负隅顽抗?太上皇的深意,就是让您去给他们定罪!”
“进击吧,陛下!”
朱权一瞬间就明白了过来。
面对朱守谦临死前的那封血书,里面记了不少肆意敛财、破坏朝纲的官员,朱权为了大局稳定,打算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
也就是冷处理。
顺便再给官员涨波薪,以此来安抚他们,换取他们不再闹事,从而能够集中精力推行新政,稳定朝局。
治国嘛,和做生意差不多。
讨价还价。
然而,朱元璋给出了最优解,以太上皇的身份,向天下百姓认错,言辞恳切,态度谦卑。
他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们发出强烈的质问:“我身为太上皇都已承认错误,你们这些官员,难道还不知错吗?
这一决策快准狠,不仅赢得了天下大势,还掌握了主动权。
那些原本心存侥幸、试图把水搅浑的官员,在朱元璋的罪己诏面前,没有任何反抗的资格。
连太上皇都已经低头认错,自己若再不知悔改,必将成为天下人的公敌,受到严厉的惩罚。
朱权想通了一切,不仅抿了抿嘴,姜还是老的辣啊……
父皇即便年迈病重,还是从前那个皇帝,没有一丝丝改变。
一旦出手,便是洞察局势,让官员们翻不起什么浪花。
朱权皱着眉头,心里盘算着如何借这一契机,更好地推行新政,稳定朝局。
就在这时,又有一名斥候猛地冲进房间,因奔跑过快而大口喘着粗气。
见到朱权后,立刻下跪行礼,然后颤抖且大声道:“陛下!太上皇如今年老病重,请陛下速速回京主持大局!”
闻言,朱权身体猛地一怔,整个人瞬间僵住,脸上血色尽失。
这一瞬间,他只觉得天旋地转,心中一阵剧痛,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了他的心。
方孝孺面露焦急,正要说些什么。没想到朱权猛地转身,严肃的看着方孝孺,吩咐道:““方爱卿,朕即刻回京。这苏州的诸多后事,便交由你全权处理。务必谨慎行事,稳定局势。”
方孝孺微微一怔,随即便迅速反应过来,拱手行礼,沉声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还望陛下路上多加小心,莫要心急。”
“道衍,走,随朕回京!”
“行李?”
“统统不要了,现在就走!”
“遵旨。”
朱权不再多言,转身大步流星地迈出书房,脚步匆匆而凌乱。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赶回京城,见朱元璋最后一面。
马车疾驰在官道上,车轮滚滚,扬起阵阵尘土。
朱权坐在车内,双手紧握。
姚广孝坐在一旁,看着朱权焦急的模样,心中满是担忧,轻声劝慰道:“陛下,保重身体。太上皇福泽深厚,定能逢凶化吉。”
朱权微微颔首,却依旧难掩心中的焦虑,按照历史的走向,朱元璋确实已经殡天了。
最后,朱权只能长叹一口气,说道:“希望无碍吧。”
经过日夜兼程的赶路,朱权一行人抵达了京城。
朱权心急火燎地赶到皇宫,一路上看到宫墙内外布置了大量神色冷峻、目光如鹰的锦衣卫,那守卫森严的阵势让他的心不由得揪得更紧。
脚步匆匆地穿过一道道宫门,每走一步都仿佛踏在自己的心跳上。
“父皇啊!”
当朱权大叫一声,冲进了朱元璋所在的宫殿,眼前的景象却让他瞬间愣在原地,一时之间竟有些不知所措。
朱元璋坐在一张小凳子上面,满脸笑容,他头上戴着一顶造型有些滑稽的帽子,歪歪斜斜地扣在头上,显得颇为不伦不类。
在朱元璋面前,是个躺在襁褓中的幼儿。朱元璋手中拿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拨浪鼓,兴致勃勃的摇晃着,发出清脆的声响。
那幼儿被逗得眼睛眯成了弯弯的月牙,胖乎乎的小手捂着肚子,仰着头咯咯笑,清脆的笑声在宫殿内回荡。
看着朱元璋一脸慈祥的模样,朱权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忙用手揉了揉,当睁开眼睛时,眼前坐着的,确实是自己的父皇啊。
自家父皇什么时候改行当奶妈了?
朱权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一时语塞。
朱元璋瞧见了朱权,随意的用手招了招,目光始终停留在幼童身上,朱权只能向前走了几步,挠了挠头,站在了朱元璋身后。
“来,看看这孩子怎么样?”
朱元璋轻轻抱起幼儿,笑呵呵的。
“父皇啊,朕大老远的从苏州赶回来,你还说自己病重了,瞧瞧你这身子骨,哪点有病重的样子?”
“朕在苏州推行新政,整日忙的不可开交。好不容易见到您,您不关心关心朕?你看朕一年多来,都饿瘦了。”
“瘦了吗?没看出来,你先看看这孩子。”
朱权看了几眼,这小家伙还没有一岁,小脸胖嘟嘟的,眼睛很大,但是一笑起来,两只眼睛就变成了月牙。
朱权撇撇嘴,说道:“这谁家的孩子啊,真够丑的。”
朱元璋冷笑了起来,眼睛在朱权身上打量,哼了一声道:“这是咱家的孩子,确实是个丑娃娃。”
朱权一愣,感觉朱元璋话里有话,犹豫了半晌,还是忍不住心中的好奇,迟疑道:“父皇,您都七十多岁了吧?不是还有旧疾吗?这孩子,真是咱们家的?”
朱元璋一怔,猛地骂了起来:“滚犊子,你这个小兔崽子,是什么意思?!”
朱权讪讪一笑,历史上记载,朱元璋虽然事务繁忙,但是丝毫不影响他耕耘造娃……子女一共有三十多个,在整个大明历史上,也算是身体很硬朗了。
就在这时,张玥在宫女的搀扶下,走进了殿中。
张玥一见到朱权,立刻欣喜的行礼道:“陛下,您回来了。”
“玥儿……怎么看起来这么虚弱?对了,你来这里做什么?”
张玥俏脸涌上一抹娇羞,轻声道:“已经到了晌午,该给孩子喂奶了。”
“喂……喂什么?”朱权呆愣当场。
朱元璋忽然骂了起来:“你个蠢货,真是笨到家了,难道还没看出来,这是你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