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画面下。
夕阳如血,缓缓滑入地平线的怀抱,长安城的街道上,微风轻拂,带着一丝丝的寒意。
街角的老槐树下,一片片黄叶随着风的节奏轻轻飘落,像是世间的叹息。
送灵的队伍缓慢而庄重地行进着,灵柩中安卧的是魏征,曾经站在朝堂上的刚毅之人。
今天,他的棺木装饰华美,四周由金丝缠绕,覆以雪白的绸缎,银铃般的哀乐如同低语般在空旷的街道上传播开来,回荡在每一条巷弄之中。
四周的朝臣们身着黑衣,神情凝重,步伐缓慢,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痛与惋惜。
白色的幡旗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逝者的灵魂送行。
而远处的哀笛声则在整个城市上空盘旋回荡,似乎为这位伟大的名臣送行,连天边的云彩也染上了一抹忧伤的色彩。
李世民伫立在宫门前,目光锁定着那渐行渐远的队伍,眼神中弥漫着不舍和深深的痛楚。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面庞上,刻下深深的阴影,仿佛整个天地都被悲伤所笼罩。
风从耳畔拂过,带着一股冷意,但李世民并未动弹,仿佛他与这景象已经融为一体,目送着魏征的灵柩远去。
身后的宫墙斑驳,仿佛见证了无数的盛衰。
今天,所有的盛名与权力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此时,连他心中的雄图伟业,也未能阻挡这份沉甸甸的悲痛。
终于,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天际,李世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波动,双膝一软,跌坐在那古老的石阶上。
整个人如同失去了所有支撑,摔倒在冷硬的石板上,周围的空气仿佛也在这一瞬间凝固。
石阶上留下了他不再年轻的身影,那曾经屹立于天下之巅的帝王,如今却被命运的重压压得低头。
周围的侍从和丞相们见状,纷纷惊愕,匆忙上前欲扶起他。
然而,李世民轻轻摆手,拒绝了他们的好意,仿佛此刻的孤独与伤痛,不容任何人介入。
那一刻,他的眼神空洞无力,曾经坚毅的面容此刻已完全被悲痛所吞噬。他是帝王,却也是一个失去朋友的普通人。
李世民坐在那里,眼神迷离,任由泪水悄然滑落,滴落在冰冷的石阶上。
那些泪水仿佛被这寒冷的石面吸收,消失无踪,整个大殿沉默得像是世界暂停了呼吸。
只有李世民轻微的抽泣声和远处传来的哀乐声交织在一起,成为这片沉寂中的唯一音符。
风依旧从远方吹来,吹动着他的衣袍,仿佛连这丝风也在为魏征的离去而哀悼。
过了许久,当最后一丝余晖也消失在远方,李世民才缓缓起身。
他深吸一口气,似乎要将内心的痛楚强行压制下去。
那痛苦、那失落、那空洞的感觉,在一瞬间凝聚成了无边的孤独。
他转身看向那面古老的铜镜,镜中的自己依旧清晰可见,略显疲惫但依然坚毅。
然而,镜中的面容不再是那个雄心万丈的帝王,而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失去了最亲密朋友的空虚与凄凉。
“镜中自省,可以调整衣冠。”
“以古为镜,可见盛衰。”
“以人为镜,方知得失。”
李世民低声呢喃,语气低沉有力,每个字都仿佛在敲击在场每个人的心上。所有人沉默无言,李世民的声音穿透了寂静,震动着每一个听者的灵魂。
那铜镜中,映出的是一位深感失落的帝王,哪怕他依然坐在那座辉煌的大殿中,依然拥有数不尽的权力和财富。
但此刻,所有的荣光在他的眼中似乎已不再重要。
“朕常以此三面镜子来警醒自己,时刻保持警觉,莫让自己堕落。”
他说着,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沉痛。
他的双手紧紧握住那铜镜的边缘,仿佛这镜子能带给他一丝力量,让他从痛苦中走出。
“而今,魏征去世,朕失去了最重要的一面镜子。”
李世民轻声叹息,眼中满是悲痛。
午后的时光,李世民独自一人坐在御书房中,整间房寂静得几乎能听见时钟滴答的声音。
屋内空荡荡的,只有微弱的烛光摇曳着,映照出他满是疲惫和伤感的面庞。
时光仿佛也在这一刻停滞不前,他的目光空洞。
仿佛失去了所有焦点,心中充斥着无尽的伤痛,像是被大雨淋透的衣衫,无力、沉重。
许多大臣都知道他此刻正深陷悲痛,但为了国事,也为了李世民的身体,房玄龄不得不敲响御书房的门。
“陛下,臣房玄龄求见。”
门外传来了房玄龄低沉的声音,打破了御书房的寂静。
李世民没有立刻回应,他依然低头,似乎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完全没有注意到外界的动静。
过了片刻,他才缓缓开口:“进来吧,房卿。”
房玄龄推门而入,看到李世民孤独的身影坐在桌前,烛光微弱,映照出他满是疲惫和伤感的面庞。
房玄龄心头一痛,眼眶不禁湿润。他迈步走近,低声说道:
“陛下,臣知您此时悲痛欲绝,但身为天子,更应保重身体,以安抚天下百姓。”
李世民轻轻叹了口气,抬头望向房玄龄,眼神中浮现出一丝复杂的情绪:
“房卿言之有理,朕岂不知此理?”
“只是……魏征的离世,犹如断朕一臂,心中的痛楚,难以言表。”
房玄龄的眼中满是哀伤,他跪了下来,深深一礼:“陛下,人死不能复生……”
还未等他的话音落下,李世民轻轻挥了挥手,声音沙哑而低沉:
“让朕一个人静一静。”
……
第二日,朝会如常,李世民稳稳坐于龙椅之上,双目炯炯地扫视着下方的百官。
准备开口之前,他的视线无意中又扫向了魏征曾站的位置。
这个动作的背后,曾是李世民常年的习惯——在开口前,总会悄悄瞥一眼魏征,似乎是在无声地寻求那份熟悉的支持与提醒。
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空白。魏征的离世,仿佛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李世民心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每一次凝望那个空荡荡的位置,心中的痛楚便愈发清晰,那些深深扎根于内心的习惯,已经深刻到难以割舍。
终于,早朝结束时,李世民的目光依然停留在魏征曾站立的地方,他的嘴唇微动,欲言又止。
那份未曾说出口的话语,仿佛被一层厚重的哀伤所压制,让他无法再去表达。最终,他只是默默地垂下眼睛,心如死灰。
那种从心底升起的空虚,逐渐变得无法忍受,每一个呼吸仿佛都带着沉重的负担。
悲痛之下,李世民竟然未曾察觉自己慢慢伏在了案桌上,沉沉睡去。
梦中,他依然回到了朝堂,那时魏征依旧站在那里,毫不犹豫地冲上前,接连不断地责问与批评,一如往常。
那种犀利直击灵魂的语气,那种满是锋芒的言辞,仿佛从未离开过。
然而,李世民却在这一刻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他笑得由衷而深情,那笑容的背后,是对魏征无尽的怀念与渴望。
可惜,这个梦境并未持续太久。很快,李世民便从梦中醒来,眼中还带着泪痕。
那一瞬间,他感到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量,几乎无力站起。
梦中的魏征仿佛依然近在眼前,可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一切又都归于沉寂。
那份虚无,带着无法挽回的伤痛,笼罩了整个心灵。
走出殿外,李世民的步伐踉跄,身心疲惫。
他未曾言语,只是低头缓步离去,心中满是迷茫与哀伤。
每一步仿佛都踩在他的心头,带着那份深深的惆怅与孤独,久久不去。
大宋!
赵匡胤站在高处,凝望着远方,感同身受。
他的眼眶湿润,低声喃道:
“贞观盛世,人才辈出,但魏征,才是真正引领大唐走向辉煌的人啊。”
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深厚情谊,令赵匡胤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尽管他并非李世民,却也能深切感受到魏征的离世,给李世民带来的那份无法言表的痛苦。
大唐!
宫廷中,李世民早已泪流满面,纵使殿内的百官皆在,他也早已无暇顾及自己的帝王风范。
此时,大臣们的眼中同样满是湿润,纷纷低头,无法控制心中的悲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低声重复着魏征曾说过的话语,回忆起那时的言辞,泪水再次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