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午明慧又悄悄得穿越回到现代,直接打车去了粮食批发市场,又批发了三千斤大米、三千斤白面,三千斤食盐让老板给送到西五环外的仓库。还去批发了五万斤挂面,这个东西是段老头要的货,钓鱼的时候他吃了一次,他觉得这个方便,他在军方的很有些关系,粮食制品都很好卖的。食盐这东西明慧也基本不向聂柏峰、段老头他们售卖,这个东西单价太低,就是大洋在现代有溢价也挣得不多,而且大洋数目多了兑换不方便,明慧更愿意卖些红酒、巧克力、火腿肠、午餐肉类,就是水果罐头也可以。白酒倒是有但民国的低度白酒也不贵,自己并没有什么价格优势。价格战明慧不想打。传统的粮食供应商都是些老狐狸把持着,自己也不能贸然树敌去买卖粮食。在现代买得粮食基本都是自己人吃,民国的粮食不便宜不说,还喜欢掺沙子,要不就得买一等的好粮。玉米面、白薯面民国倒是不贵,和大米白面有价格差,如果家里人口多,收入少,天天就得喝一碗薄粥度日,菜是没有的,顶多会有点自己家腌得萝卜。至于各种炒菜不仅得花钱买菜,还得买油盐酱醋,城市里院子狭窄,能种上几根葱的地也可能都没有。自己有房子,十口人一个月伙食费不是个小数目,在燕京算得上是殷实人家了。这个怎么着也得自己家有个小买卖才行。
明慧在市场定了一批一次性打火机倒是卖得不错,因为民国这东西基本不能自产,有钱的抽烟的人才用得起,走得是精品路线,明慧这个是透明塑料的,卖给聂柏峰给军队起火做饭用。大概是挤压了盛老爷的火柴市场。但老百姓做饭用火柴多,这一点量就像是沙子被风吹到了沙漠里,一点儿踪迹也看不出来了。
明慧买好了东西穿越回到民国霍家自己的房间,在外屋做了一会儿作业然后去厨房看秦氏晚饭做什么吃。听到黄氏房里有个声音走近了一看,屋子里除了金铃还有一个小姑娘,哦,也不能说是小姑娘,看发型应该是个小媳妇,头上盘着髻。只不过一脸稚气,大概有十六七岁,耳朵上戴着一副银耳环,身上穿着红花夹棉袍,下边是湖蓝滚边的绸子裤子,脚上穿着黑底红花的绣花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鼻子挺拔小巧,一张元宝口,容貌很是俏丽。
“这位是高家的嫂子。”黄氏介绍说,“哦,那就是高老爷子的孙媳妇曾氏”明慧明白了。“是曾姐姐是吧?”明慧招呼她。曾氏福了一礼:“霍姐姐,我是曾静。”互相一打招呼闲聊几句,原来她是比霍小姐小,她才十六岁,明慧到生日就十七了。这个曾静娘家也不远,是开豆腐坊的,这附近要吃豆腐都得去她家里去买。她是家里的小女儿,家里舍不得远嫁,这条胡同里的高家也是个殷实人家,曾静是五月嫁进来的,她嫁给了高家老三,现在还没到半年。明慧听常宝和赵芝芝提过她,常宝十五岁了很知道美丑,说她是‘豆腐西施’来着。赵芝芝是说别看她家里是磨豆腐的但比她家里好过,不像她家里只靠着她老爹一份收入过日子。
曾静是来和金铃交流裁剪手艺的,来得时候明慧在做功课就没去打搅她。金铃这个人很勤快也很爱和别人搭话。她喜欢去公共井台洗衣服,没多长时间就和邻居们混熟了。
曾静也听说过霍家三小姐,听说她很有些本事,自家的铺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家里又添了不少伙计丫头。碧云轩的生意她还光顾过,她在夏天的时候买了一把折叠的晴雨伞,用着挺方便。她自己家里也是做小买卖的,自然觉得做生意也算平常,但能做得好,又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就不得不让她好奇了。霍家她不是第一次来了,她第一次来的时候明慧去和段老头钓鱼去了。黄氏自然没说明慧和谁钓鱼去了,但一个小姑娘的爱好是钓鱼也让曾静挺吃惊的,她以为这个是老头子的爱好来着。曾静倒是读过三年私塾,也会记账,她家里祖辈就是开豆腐坊的,几代人都勤勤恳恳也没出过什么好吃懒做之辈,家里算是有些积蓄。但也没有让女孩子上新学的概念。到了年纪就张罗着把她嫁了。她女红还算得上中上,和金铃聊起来算得上有话题,这才借着切磋女红来霍家串门。其实在她待嫁之前,她父母还考虑过霍家二少爷来着,觉着霍家二少爷也算一表人才,但后来霍家的生意不太好,关了几间铺子,她父亲嫌霍二少爷败家才把他从考察名单上去除。如今霍家的事业又红火起来了,曾父却还是嘀咕:“霍家生意好是靠霍小姐,哪一天她嫁了人,难不成还能再管着娘家的生意?”不过曾静和明慧聊天说起学校还提起要上大学,似乎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忙着嫁人。这上大学不仅挺远还要去学校住校。
明慧自然也问起她日常在家里做什么?曾静告诉她在高家她也就做些女红,比如现在除了日常一些洒扫的家务就是在给家里人缝制冬衣。金铃就很擅长裁剪,而且她观察到明慧店里的上衣结构其实和传统中装不一样,她也在尝试着做,比如上衣传统是连肩式样,新中装却有点像西装是上肩的。她尝试得八九不离十了就用缝纫机把裁剪好的布缝制在一起。曾静看到了她用的缝纫机感觉这个机器不错,一件衣服用不了多长时间就缝制好了,比自己手工一针一线可快多了。
“这东西叫缝纫机?姐姐店里是有卖得吗?”这东西真不错,曾静想回家去和爷爷说一说,看看能不能买一台。高家已经四世同堂,高家老爷子还身体硬朗,只要他能同意,买一台缝纫机应该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