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室里的异常
2000年10月8日凌晨3点17分,西度人工智能学院量子计算中心的值班研究员林寒发现服务器集群的负载异常飙升。
“奇怪,没有人在跑大型训练任务……”他皱眉调出日志,发现一串未经授权的访问记录——某个终端正在高速下载“太初-深度思维2.0”的核心算法库。
他立刻拨通了卓西度的电话:“卓总,有人正在窃取元代码。”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卓西度的声音异常冷静:“别切断连接,反向追踪,我要知道是谁。”
2. 黑客的踪迹
安全团队很快锁定入侵者的Ip——来自学院内部的一台学生终端。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台终端属于18岁的天才新生韩弈,他在入学考试中因破解了学院的防火墙而被破格录取。
当安保人员冲进韩弈的宿舍时,他正盯着屏幕上滚动的代码,头也不抬地说:“别紧张,我不是在偷,是在改进。”
桌上散落的草稿纸写满了数学公式,其中一行引起了随后赶到的卓西度的注意:
“分布式共识算法+不可篡改账本=?”
卓西度眯起眼睛:“你在搞什么?”
韩弈抬起头:“你们的AI训练模型太依赖中心服务器了,我在尝试让它去中心化运行。”
3. 意外的突破
卓西度没有惩罚韩弈,反而给了他一个独立实验室和一支团队。一周后,韩弈提交了一份名为“元链”(metachain)的白皮书,核心思想是:
去中心化训练:AI节点通过p2p网络共享计算资源,而非依赖单一服务器。
智能合约验证:训练数据的真实性由区块链机制保证,防止数据篡改。
算力代币化:贡献算力的用户可获得“元币”(metacoin),可在学院内部流通。
卓西度看完报告,罕见地露出了笑容:“你知道你刚刚发明了什么吗?”
韩弈摇头。
“区块链+AI的融合架构。”卓西度合上文件,“十年后,全世界都会用这套系统。”
4. 泄漏事件的蝴蝶效应
10月15日,卓西度召集集团高层开了一场秘密会议,宣布三项决策:
1. 成立“卓氏链科技”,由韩弈担任首席架构师,专注区块链与AI的交叉研究。
2. 将“元链”技术植入“元宇宙”游戏,玩家行为数据全部上链,游戏内经济系统彻底去中心化。
3. 在全球申请47项专利,涵盖分布式AI训练、智能合约验证和算力代币化。
消息不胫而走。10月20日,美国《连线》杂志以《中国学生意外发明下一代互联网》为题报道此事,硅谷震动。
5. 华尔街的反应
10月25日,高盛分析师在内部备忘录中写道:
“卓氏集团的‘元链’可能颠覆云计算和金融结算体系,建议密切关注其专利布局。”
同一天,摩根士丹利派人飞抵上海,提出以10亿美元收购“卓氏链科技”20%股份,被卓西度拒绝。
6. 新的风暴
10月30日,韩弈的实验室遭到网络攻击,攻击源指向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Ip段——那里是cIA总部所在地。
卓西度站在被黑客攻击的服务器前,对韩弈说:“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这项技术重要了吧?”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马明远,启动‘夸父2.0’计划,我要在三个月内建成自主可控的量子通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