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真大皇子和二皇子首尾不能兼顾,唯一能让他们松口气的是,陆北安居然停止了前进,调头向西进发。
虽然不知道陆北安葫芦里买的什么药,但暂时能让他们喘口气也好。而一直埋头东进的元进杀红了眼,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陆北安的动向。
九月底,陆北宁、景云初率一支三万人的精锐骑兵从青泽国借道而出,直入丹夏境内,打了个对方措手不及。丹夏国内余下的三万老弱兵士哪里是大魏龙虎军的对手,简直是一触即溃,大魏龙虎军直接向丹夏京城开拔,消息传到皇城,丹夏皇帝大惊失色,十二道金牌,下旨急召元进率大军回返。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丹夏皇帝又下令将大魏边境守卫调回五万,迎击陆北宁。
五万大军离开边境的第三天,驻守在会安城的于荣、慕清煜率三万人突袭丹夏边境,势如破竹,兵锋所向,势不能挡,一个月内就收回了被丹夏占领了的全部国土。
元进收到丹夏皇帝的急诏,本来不理不睬,继续在金真的杀戮收割行为,他打的主意是这样,就算丹夏有难又怎么样,凭他现在的实力,和大魏联手,分半个金真没问题,他还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自立为王,不比当个劳什子的大将军强。
他的贴身侍卫舒穆贴没想到他现在疯魔成这样,苦口婆心地劝说,列了好几条理由,第一,大魏水陆大军并举,金真不足为患后未必不会转头与丹夏对上,大将军在金真不一定能抢占多少地盘;第二,大将军家人俱在丹夏,若是违抗君令,恐怕家人会遭殃;三则,丹夏出征将士如若知道国家面临灭顶之灾,他们的父母妻儿都在家乡,这种情况怎么会愿意再在异国厮杀,军心涣散,极有可能会兵变。
就算元进急功急利,权欲熏心,第三点还是说动了他,即便他不在乎自己的亲人,但二十万丹夏将士可不会像他那样想。现在军中已有将领知道大魏突袭丹夏之事,已谏言了几回撤军回国,虽都被他压了下来,但军中气氛已有不稳之态。
他面色沉郁,极度不甘,但最后还是点头同意撤军。
他将抢来的财帛装了上百辆车,丹夏将士也是收获颇丰,换了往常,军营之中必然是欢天喜地,心满意足。但由于丹夏目前危急,这些将士们的家人可能正在遭受他们对金真百姓所做的一切,被屠杀、被凌辱、被抢劫。
他们心急如焚,恨不能插翅飞回家园,甚至有些士兵将抢来的金银珠宝扔掉,一是想轻装简行,加快回程速度,二为求个心安,保佑自己的家人不会遭此大难。
但他们的大将军可不是这么想的,再慢也要带上自己的财帛,走了两天,大军才走了三百多里,将士们不禁怨气横生。
元进突然撤军,金真大皇子和二皇子先是一惊,收到陆北安故意散发出来的消息后,知道丹夏被大魏奇袭了,又是大喜,急向上苍祷告,真是天不绝我金真!
因为屁股后面有大魏三十万水军逼近,以前是前有狼,后有虎,两面夹击,现在前方的虎撤退了,应该怎么办。两兄弟商量后,决定挥师向西,追击丹夏大军。
元进率领丹夏大军入侵金真之时,可谓是贪婪无比、士气高涨的熊罴之旅,现在撤回时,却成了怨气横生、军心涣散的一支弱旅。
丹夏将士们一心归国,根本无心再与金真军队作战,边打边退,大家想得都是赶紧跑,借着有金真军队追击,赶紧跑回国得了。
金真大皇子和二皇子见丹夏军队一触即溃,信心大增,更是勉力追击,誓要将前仇报回来,夺回被抢占的财物粮食。
一个全力追击,一个使劲逃跑,就这么打打跑跑四、五天后,两支军队都疲累不堪,最糟糕的是丹夏军队,军队已经被追打的七零八落,不成阵型了。
事已至此,元进无法,只能催逼军队继续快速后撤,他想,等回到丹夏就好了,保家卫国,这些将士们的士气就会上来了。
可是,待他们跑到一处峡谷时,却再也前进不了半分,峡谷上方,密密麻麻站立的都是军容严整、以逸代劳的大魏将士。
元进抬头一望,看见站在最前方的一位大将,黑袍金甲紫金冠,手持重剑,龙骧虎视,巍巍然有昆仑之姿,背后龙幡烈烈,上书一个“秦”字。
元进心都快跳起嗓子眼里了,他千算万算,怎么也没算到陆北安会率大魏军队抄了他的后路,这可真是应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陆北安见了元进,也不打呼,伸手拿过忽必递给他的裂风弓,搭箭张臂,听得风弦电强,元进头盔上的红缨应声而落。
元进心脏一缩,眼前一黑,就要从马上跌落,一直紧紧守在他身旁的舒穆贴赶紧扶住了他,待元进三魂归位以后,舒穆贴道:“大将军,这可是大魏战神秦王殿下,我们今日恐怕过不了这峡谷。”
自黄丘岗舒穆贴拼死救了自己,元进对他除了恩宠之外,更是信任有加,听罢此话,又望了一眼上方那令人心寒的天神般的人物,问道:“你看如何是好?”
舒穆贴道:“如果我们对上大魏秦王,又是在这样的一处险地,今日恐怕难逃一死,不如,回过头去,迎击金真军队,更有生机。”
大魏秦王威名,几年前震慑天下,几年后余威仍在,虽有少数人提出异议,“如果我们回去碰上金真军队,大魏军队又乘机攻击,我们岂不是腹背受敌?”
此话一出,马上就被怼回去了,“现在这种情况,面前大魏军队,后面有金真军队,何尝不是被两面夹攻,何况,面前的可是秦王,是一条死路,回去如果倾尽全力打败了金真军队,还有生路。”
两下里丹夏的将领们很快达成一致,元进下令,后军变前军,快速后撤,并发出了死战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