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康虽没有说过家里的事,从之前的相识中可以看出来,他的出身应该是很清贵。
现在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心志不倒,是个心志坚定的人。
面对的困难很多,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但芽儿相信他,他一定是能成功的。
宋师傅带的建工队和村里的帮工都认真干活,建房很快到了上梁这步。
因建房上梁在风俗上有讲究,宋师傅不知柳康是什么打算,就和柳康两人商量了会,就按着秦家湾当地的风俗来。
宋师傅带着柳康做着上梁的仪式,每个步骤,每个动作柳康都一丝不苟的完成。
柳康做完这些流程,他抬头一眼就在人群里望到了芽儿,看到她正专注的看着自己。
柳康的眼微眯了下,嘴角止不住的上扬。
人的一生中能遇到一个懂你,关心你的人很不容易。
他何其有幸能遇到她,一个能无私的帮他知心人。
上梁的这天,柳康带着赵叔宴请了村里人,流水席摆了几十桌,菜样虽然不多,胜在用量多,舍得用油,村里人都来吃了个肚圆。
村里人称柳公子是个实诚人,舍得的很。摆席为柳康赢得了好口碑。
众人都觉得柳公子待人接物很好,和村里人打交道也不摆架势。
不久,作坊完工,四周围了一米八高的院墙。储存地瓜和加工的地方都做了区分,为了放成品地瓜粉又另做了仓库。
芽儿对作坊进行了划分,各区域都做了安排,作坊初具规模。
同期不久,柳康的住房也落成了,家具秦砚帮忙张罗,按着以前的模式定了木匠,打些简易实用的家具。
秦家众人绞尽脑汁,能帮柳康张罗的事都尽力张罗了,可以说是一片真心,毫无保留。
柳康的主卧做了隔断,多出了一间书房,这是芽儿提出来的,他的主卧就有一方天地,平时也能在这看看书,写写字。
家具一应摆放好了,赵叔去镇上买了两人的床上用品,直接铺到了新家里。这天晚饭后柳康对秦老爷子说道:“秦爷爷,我的住房建好,家具都打好了,可以搬家了,在您老家叨扰这么久。”
秦老爷子点了点头道:“好,我挑个吉日你再搬,这样新家日子也能过得红火。”
到了柳康搬家吉日的这天,他没有什么可搬的,来时就是一辆马车的东西,带的都是见面礼。自己也就是一套换洗的衣服,其它什么东西都没有。
柳康和赵叔一人一个简单的包袱放在马车上,赵叔提前去镇上买了一个火盆,一大早赵叔就生好了炭火,红红的炭火,放在马车上带到新家,寓意将来的日子红红火火。
柳康虽搬到了新家,但赵叔事多没有时间做饭。秦老爷子又是热心,让两人在秦家吃饭。
他们不做饭省了不少麻烦,柴米油盐酱醋茶,少了好多操心的事。赵叔只打扫卫生,洗些衣物。
主仆两人,日子倒也过得顺当。
搬家不久,某天晚饭后,芽儿拉着柳康一起边散步边聊天。
晚风和煦,霞光渐暗,黛蓝的天空出现点点星光。
两人慢慢地走着,吹着晚风,芽儿开口:“柳公子,如果还缺什么,就跟我说,我再去安排,这些家具,都是按着我的想法布置的,不知道你还有哪些地方要调整的。”
柳康道:“甚合我意,你布置的,我都喜欢。”柳康看向芽儿:“多亏了你和你的家人,如今我才算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柳康目光温柔,眼里只有芽儿一个人的身影。
常言道,大恩不言谢,柳康下定决心,以后秦家能用得着自己的地方,一定竭尽全力,方能报答他们的付出。
现在家里该有的都有了,生机勃勃,让柳康感觉不到冷清了。
看到那些布置柳康心底里才有了归属感,深深地体会到自己飘忽的心的落到了实处,但感谢芽儿的话,一句也说不出来。
柳康心中萌发了一种除了感激以外的感情,他想好好珍惜,珍惜这个为了自己忙前忙后的少女,珍惜和这个女子待在一起的每时每刻,珍惜此时此刻的晚风。
芽儿好似也被柳康的目光感染了,脸颊也染上了红晕,平时能说会道的嘴也说不出其他的话。他们二人都静静地享受着散步的过程。
天气渐冷,芽儿带着两个妹妹给柳康送来一些厚被褥。这都是芽儿伯母们用上好的细棉手工做的,针眼细密,做工精细,一看女红就是顶好的人做的,肯定是保暖效果很好的被褥。
芽儿的两个妹妹完工之前没来看过柳公子的新住房,所以她们俩兴致很高,这里看看,那里看看。
秦苗更是觉得从里到外,哪里都好,布置得当,氛围温馨,住在这里一定很幸福。
院内布置得恰到好处,没有官家的小桥流水,美丽花园,但也处处透着大方,精细。
柳康接过芽儿手中的棉被,望着她,心中又是思绪万千。
如果自家不出变故,自己十六七岁也会听从父母之命娶妻生子,接手家里的生意,顺遂的过一辈子。
人生突遭变故,能保住命就不错了,更想不到自己还有安定的一日,还有放手一搏的机会。
眼前这个姑娘如果能与自己共度一生,该是多么幸运啊!
可是现在自己什么都没有,该怎么开口向她表白,她也马上及笄了,家里也早在给她相看。
如果不是因为她家里把她当个宝,觉得很多人都配不上她,不然她早就定了人家,哪里还有他的什么机会呢。
不过总是要争取的,尝试了才有希望,哪怕这个过程很难,但柳康还是希望芽儿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在接被子的过程中,无意中柳康触碰到了芽儿的手背。芽儿碰到虽然是冰凉的手,心里发烫,装作无意的松了手。
柳康心里像擂鼓般,耳根泛红,心里是一阵狂跳,远没有面上平静。
芽儿装作无意道:“柳公子,你看天冷了还需要什么,我怕你不适应这边的冬天。”
柳康说:“我什么都不缺。你送来的都已经够了。”
柳康顿了顿,想到了正事:“作坊要开始开工了,你跟秦爷爷说说我们合作的计划。另外你家人的报酬就按我们之前商量的来。等第一批粉条出来后,我想出去推广销路,作坊要批量生产,本地肯定消化不了这么多粉条。”
柳康眼睛眨也不眨,定定地望着她,等着芽儿发话。
芽儿看着他期待的样子,有些想笑。
芽儿道:“你都想好了,我就照着你说的做,家里人有银子拿肯定是欢喜的。”
柳康请芽儿到了他的书房,从书桌里拿出纸来,放在书桌上,拿起毛笔在纸上画了一会。
芽儿也不吱声,静静地看着,心里想着,他认真的模样最是好看。
秦芽虽然后来在村里长大,但小时候在镇上多,小小年纪就懂得美丑,是个实在的颜控。
不知从何时起,芽儿喜欢上了这个刚毅、沉稳内敛的男子,好像只要看到他,一切困难都有法子解决,他总能给自己带来足够的信心。
芽儿觉得奇了怪了,毕竟柳康自己处境也不算好,可以说是在人生的低谷期。
面前的困难无数,柳康要不停地去克服摆在面前的难事,但柳康从没真的放弃。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总能感染到芽儿,影响着她,让她对一切都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柳康把自己脑海里能想到的东西都画了出来,作了标记,才抬眼看她。
芽儿正直直地看着他,在想自己小心思。
秦芽看到了柳康抬头,就看向了图纸,上面标了线路,是镇,衙,府的所在地,这是柳康所知道的一些地方。
柳康指着线道说道:“这些是我知道的线路,我想沿着这些县、府做推销,你看可行吗?”
芽儿听了他的话,拿起柳康画的纸张,看得极为认真,心想这可能就是作坊打开市场的第一步了。
柳康说:“我打算把府作为重点推广目标。府城人口多,如果市场打开了,需求量就会很大。”
听了这个想法,芽儿觉得柳康的想法可行,也不住的点头。
芽儿想人多力量大,在外面又有个照应,不如两组人同时出去推销地瓜粉。
秦芽开口道:“要不秦家也派人一起出去。你出去推广一条线,我大伯父和大堂哥走一条线。让他们出去历练,大伯父虽然没有出过远门,但是也在镇上有过不少经验,你们外面也能互相有个照应。”
柳康点点头:“还是你想的周到,人多力量大嘛。”
芽儿听到柳康的话和自己心里想的一模一样,觉得心有灵犀,有其他人没有的默契。
“收地瓜的事就交二伯父和三堂哥,我父亲和二堂哥就负责加工的事情。以后具体的事情再做安排,目前这样分工,作坊人手不够可以请些村里本份的人来做。”秦芽又提了自己的意见,柳康觉得很是合适。
他们两人商量着细节,在图纸上写写画画,不觉间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具体向哪些地方发展,前期都做了计划和安排。
在分析的过程中,柳康越来越觉得芽儿是个不可多得的宝藏。她熟知县志,记忆力超群,知道很多有用的信息,时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后来,柳康在外行商因知道些风俗和当地的大事,得了当地很多人的青睐。尊重当地的人文,尊重别人的习俗,会很快地融入到别人的圈子中,这对柳康的生意有很大的帮助。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柳康和芽儿决定了两班人推广,划出了两条主线,柳康带着赵叔走江南一线,秦砚父子走北方一线,这两地都有吃面食的习惯,比较容易接受地瓜粉。
他们两人谈得投入,时间过得飞快,芽儿才发觉,好动调皮的两个妹妹没来找过自己,正因如此,她和柳康才一直畅所欲言,相谈甚欢。
其实秦蓉和秦苗来过了,看到姐姐和柳康哥哥谈得太过投入,好像他们两人在另一个世界,因此不敢进来打扰。
作坊刚开始,事情千头万绪,开头了步入正轨就好了。
这天晚饭后,芽儿把她与柳康商量的结果给秦家人都说了,反应最大的还是大堂哥秦理。
自家人在各村里收地瓜,那毕竟是乡里乡亲的都认识,又都是从秦家里引出的种苗,价格公道,在镇上还是有一定的知名度。
现在自己要随着父亲出去闯,心里既兴奋也有担忧,怕自己做不好。
自己的父亲也只是在镇上行走过,还没有出过镇子,父子俩都有些担心,怕办不好搞砸了。
生意要做起来,就不能退缩。柳康的作坊自家又没有投入银钱,只是投入的人力,而且每月都付固定的工钱,自家还有分红,在到哪里去找这般好的事呢。
秦砚秦理父子二人决心努力学习要担起这个推广的任务。
秦家人听了芽儿的分工,除了秦砚秦理父子外,在家里的每个人都领了差事,也就刚出生小孩儿们是空闲的,没有安排。
柳康在旁听到她给家里人的分工,有条不紊,既考虑到了家里每个人的优点,又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真是安排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