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儿觉得跟着他,自己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想让他知道,她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芽儿心里闷闷想着,自己也是幼稚了。什么都跟他说,也不知道他听了,厌不厌弃自己。看他的神情,是很乐意的,自己在他面前变成了话唠。
芽儿轻舒了口气。柳康看着轻笑,想她一定觉得自己的话讲太多,因为一直是她在说,他在听,时不时地回下她的话。
看到芽儿可爱的表情,柳康心情愉悦,觉得空气都是甜的。
不知不觉间,两人走进了新作坊的院子,师傅们正在拼接青板石,前面有经验,青板石铺得又快又好。
柳康去过其它的地方,都没见过这种青板石铺法,这个法子还是芽儿想出来的。
如果雨天院子里都是泥,湿了鞋子,晴天又有灰尘。
吃食要干净卫生,作坊全部铺了一层青板石。
柳康想到芽儿对他说过,自己村里正好有这样的石头,别的地方想这样做也没这样的石头,也做不了,按她的说法叫就地取材。
柳康和芽儿在一起的赶时间越长,觉得她对他的好,每一个想法都能解决到实际的困难。
师傅们都在忙碌着,看到他们过来,点下头都各自忙自己的。
他们过来只是看下进度,因为早些时候宋师傅跟她说,青板石都拖来了,没想到这么快师傅们都在铺,照这个速度,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铺完。
两人把四周都看了遍,有些细节需要改的,当场跟宋师傅做了交待。
作坊建是又快又好,柳康和秦芽看了还是蛮满意的。
话说芽儿跟柳康走了一圈,两人很是般配,说不出的和谐。
到了用饭的时间,柳康和芽儿去了老屋,家里的伙食好,人多氛围好。
柳康乐得搭伙,但他要芽儿按时把他的赵叔的伙食费拨给她家公中。芽儿也按着他吩咐的做了。
秦家现在不在乎这些,但不只是她一家,还和伯母们一起过活,亲兄弟还得明算账,这个道理他们俩都懂,按时把费用给大伯母秦张氏。
秦张氏也敞亮人,开明得很,更是热情招待柳康。
只要柳康在家,大伯母变着花样做吃食,也是费心了。
芽儿看在眼里,感激伯母们的用心,是真心对柳康好。
二伯父秦茂偶尔带着自己父亲去打点野味,以前打到猎物卖了要贴补家用,还是家时一个大的收入来源。
现在猎物的用来改善口味,除了猪肉外,偶尔来点新鲜的野味也是不错的。
秦家人不轻易上山猎野味,村里人打猎也少了,大家都有忙不完的事,想吃野味就去山上猎下,多少都能猎到一些回来。
早上大伯母蒸了红糖糕,烙的带油的菜饼,香脆好吃,按照芽儿敞开吃的话,她要吃好几个。怕自己长胖了,还是少吃点为好。
芽儿暗自感叹,这样下去,自己胖了可怎么办,她遇到再好吃的,她也不敢吃饱。以前巴不得看到好吃的自己吃到打饱嗝。
柳康觉得早餐很合自己的口味,看到芽儿吃得少,以为不合她的味口。
他心里想着抽个时间跟秦伯母说,不必依着他的习惯来。
秦家人都对他很好,自己落魂来的时候,心情灰暗到极点,报着试试的心态,看有没有能着手起步的生意,来到这里,芽儿和她的家人给予无限的支持,才有今天这般局面。
在吃的方面,柳康其实没有多少讲究,只要能吃饱就行,口味也不挑。
伯母们尽心细力的改善伙食,他是知道的,只要他在一起吃饭,都是想尽办法尽做些好的。
自己有给搭伙费,但也不能足以表达他的心意。只有在开工的费用上多贴补些,每次都嘱咐芽儿多开些工钱给秦家男人。
柳康又去了新作坊,看有没有需要自己帮忙的。师傅们忙着铺青板石,铺得又快又好,估计很快就会完工。
这几天,柳康一直在新作坊里,看着作坊完工,内心充满足了喜悦。
秦砚带着帮工全部清场一遍后,跟柳康和芽儿说道:“作坊建成了,卫生做了一遍,可以开始加工生产。”
柳康道:“伯父辛苦了,这次作坊建的速度很快,全靠伯父照应。”
秦砚道:“一家人,应该的。”柳康听了心里暖呼呼的,多难得的一家人啊。
柳康随即道:“把苕粉作坊搬到新作坊来,旧作坊制作粉条。”
至于人手方面,柳康望了下芽儿。
“苕粉作坊人手不变,面条作坊全部招村里新人,如果本村的人够,就招邻村勤劳本分的年轻人。”这些也正是柳康所想的。
招人一事芽儿说了后,大伯父秦砚觉得可行。这事关系重大,跟家里人商量后再定。
芽儿要负责管货的进出,帐的进出,银钱也全部在芽儿的手里,实际上芽儿是作坊最重要的人。
当晚吃完晚饭后,芽儿当着全家人说道:“作坊建好了,要招一批新人做面条,村里还有没有合适的人,选人进作坊的条件不变。”
这时伯母们和自己的母亲的话闸子拉开了。秦家男子都没做声,女人说开了。
大伯母秦张氏道:“只要是勤劳本份的,本村没有,还可在别处寻一些。”
自己的母亲和几个嫂嫂说的意思都和大伯母一样的。
都想把娘家里的人招些进来,都知道目前没有这个先例。
包括芽儿的外祖家就有几个表兄弟,上次母亲回娘家,舅母还跟母亲提了家常,意思就是能不能给表哥寻个事做。
作坊是芽儿的未来相公的,芽儿又一手掌握着作坊,就是芽儿一句话的事情。
芽儿母亲明事理,没有答应。说作坊的事情都是家里人商量着办的,芽儿做不了主。这才免了一些麻烦。
秦家发了,自己在秦家过得好,想帮扶下娘家,在家里人面前又不好挑明。
芽儿懂这些门道,如果敞开了这个口子,以后的管理难度就要大些,不好管理就给柳康作坊带来麻烦。
村里人还有很多,又是乡里乡亲,只要不偷奸耍滑都是可以的。
芽儿没有明着点破,看了一眼柳康,望着秦砚道:“大伯父,我估算下人数,看村里能拢多少人,我们再确定。”秦砚忙应道:“好,在村里尽量选好的人来作坊。”
大伯母们听音还是听得出来的,意思还是先安排村里人,又没有把话说死。心里虽然有着盘算,但也不搀和,按着芽儿的想法来。
隔天一早,秦砚就知会了一些村里人,知道新作坊招人,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作坊新建成的时候,好些村里人心里犯嘀咕,怕秦家招外村人。通知他们的时候心里是一阵高兴,秦家是念着情的。
柳康和芽儿商量,确定了要招的人数。
在秦砚的主持下,新作坊招了二十二人,条约都清清楚楚,都是顺着老作坊来,大家都没有意见。
作坊干净卫生,离家近,按时发放工钱,而且比去外面还要嫌得多些,又能顾着家里,不出门就有钱赚,自己被选中的都很高兴。
作坊建好后,柳康就去镇上的商行买了足够开工用的面粉。
柳康和芽儿商量,刚开始用商行的面粉,等作坊稳定后,自家就去进小麦,自己磨面粉成本就要低些,刚开始投入的成本要高些。
这些都是在预算成本之内。
新作坊开工这天,秦砚把新招的人带进作坊里,芽儿要讲些基本事项。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芽儿讲生产要注意的细节,也就是事前培训。
芽儿觉得只要听懂了她讲的话,做起事来就能顺多。
作坊有两个,二伯父秦茂负责苕粉作坊。大伯父秦砚负责面条作坊,手下现在就是招来的全部生手。
芽儿说的话,终究是伯父们便于管理。这些人除了感激还是感激,没有不说好的。
拢住人心,大伯父秦砚现已是村的里正。
前段时间秦老爷子身体不适,自己年纪已经很大了,上报了镇衙。推荐了自己的大儿子秦砚当里正。
大伯父现已是秦家湾里正,在县衙已交接了手续。一家子的兴旺,别人看在眼里只有心服口服。
因是新作坊开张,秦砚和柳康,芽儿都在面条作坊里,守着每一道工序,每一道都严格按着步骤来,出来的面条成品挂在竹杆上时,他们心里舒了口气,成功了!
看着一批又一批的成品面条出来,柳康心里总算落定了。
芽儿和自己的大伯父看着大家忙乎着,很开兴,作坊开起来了,自己更是充满了干劲。
作坊人多,第一天试做,柳康很满意当天完成的量。
新招的工人都认真虚心的学着,没有半点马虎。
柳康的面条作坊第一天开工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