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儿把双胞胎分配给了柳康,也姓秦,同一个姓,但跟芽儿家不是同族。
柳康看着看向他们,三个明显有些局促,都低着头,不敢看柳康。
柳康道:“跟着我们出门在外很辛苦,做好吃苦的准备,这几天跟着适应下。”
三人急忙应道“好的”。
双胞胎兄弟分别叫秦江,秦河,另一个叫刘海。在村里三人在一起长大,关系也比较好。
秦江家祖上也是逃难来的,如今家里全是男孩,父母愁得头发都白了。
兄弟俩能选进作坊,他们的父母喜极了。
这次两人又被芽儿挑出来跟着东家柳康,走南闯北,他们的父母更是乐得找不着北。
大伯母秦张氏与刘海的母亲孙氏关系很是亲近,两人经常往来,刘海与秦家人关系融洽。
他们三人被芽儿提出来当帮手,村里人别提有多羡慕。
他们的父母嘱咐儿子要听话,要把东家的事办好。
他们三个都很珍惜这次机会,又是家人的耳提面命,更是心里发恨要把事情办成。
三个人都透着一股机灵,这也是秦芽看中的。
不是说只要书读得多,就见得有多聪明。
有的人天生就透着一股机灵,一点就通的人。
这样的人机遇比别人多些,可能都是学着一样的东西,别人能举一反三;你就是一就是一,你就比别人差些。
并不说你不够聪明,是你少了别人的那种悟性。
柳康看了他们三个后,让他们去做自己的事了。
他看着秦芽,道:“你把事情都考虑得这么周全,我在外的确缺少帮手,幸亏有你提前考虑了。”
赵叔有事,就只有他一个人,办不了什么事;多了帮手,想办什么事情更容易些。
芽儿道:“你们第一次出行,我就考虑到了,只不过那时没有合意的人。”
“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他们三人目前在外能办些简单的事,慢慢带着,历练几年应该可以的。”
这几个人重点培养,芽儿挑出来,肯定用着放心。
这几天他们跟着柳康,柳康吩咐一些小事给他们做。
他们三人送货到镇上对数量,交接时办妥手续,从小事做起。不过他们很认真,前面芽儿都教过他们这些,做起来得心应手。
看着他们三人的表现,柳康比较满意。
……
不久,行商帮捎信给柳康,商量起程的日子。
芽儿的伯母们又是非常的舍不得,一走就有好长时间见不着,儿子都是成了家的人,儿媳妇们都明事理,又孝顺。
只有秦观在家一直在作坊里负责收货,幸亏有他在跟前。
时常逗着秦家几个老的开心。
更有几个孙子辈,能在跟前逗乐,也能释怀些。
没有辛苦,哪里能赚到银钱。以前没有这些机会的时候,还得起早贪黑的在镇上做零工,赚不了几个钱,还辛苦得要命。
转眼到了十月初,马上要启程了,这次带的货多,再加上年关,想把这些货销出去。
三个月的时间周转个来回,赶上回来过年就是好的。
柳康和行商帮确定的十月初六启程。
这天一队马车浩浩荡荡的出发,行商帮的货也多,都是抢着年关销一笔。
柳康昨天晚上到了芽儿住的闺房,想着回来的这段时间,两人在一起多数商量的是作坊的事情,个人的事都很少说。
媒婆在按照成亲前的礼节走,柳康想这次赶在过年回来,确定明年的娶亲日子,想早些把芽儿娶回家来。
想着他出门在外,放心家里作坊的事。
她的确不容易,就是个男子也不见得能把这些事做好,可芽儿做得好,叫他怎么不心动。
叮嘱她不要太劳累,该分出去的事安排人做,她只管着进出的数量货物就行。
当晚柳康和芽儿难舍难分,都想着彼此。纵有千言万语,临别的时候什么都没说不出来,一切尽在不言中。
芽儿希望柳康能把这批货发出去,早些卖了赶上回来过年。
一年来他的努力见了成效,自家人的辛苦也希望有个好的回报。
至于成亲的事,芽儿听父母的意见,反正家都挨着,还不是成天见面的。
自己的生活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如果自家父母答应了明年成亲,芽儿没有意见。
像芽儿这么大的村里姑娘也很少,本来她定亲较晚,现在两个妹妹都有媒婆上门说亲,自己是到了成亲的时候。
柳康走了,芽儿心里还是很孤寂的。
虽然两个人常见面,都是谈作坊的事,但只要跟他在一起,心里都是快乐的,好象这一切都乐在其中。
他走了。自己仍然做的还是那些事,但又有些不一样,觉得自己缺失了很重要的东西。
柳康在马车里的时候很多,芽儿放了很多书籍,闲下来的时候多数在看书。
秦班多数都在跟秦江双胞胎、刘海闲聊自己的见闻。他们三人第一次出门见世面,什么都觉得新奇,跟秦班第一次出行是一样的。
秦班在马车里的时间少些,反倒柳康多数时间都在马车里,看书,规划自己后面要办的事。
三个小伙第一次出村,满眼都是稀奇,不过懂得分寸,随时跟着柳康的左右。其实也不需要他们的照顾,赵叔都把柳康照顾得很好。
因为人多,在路上有人聊天,有人照应,觉得赶路也不是那么难过。
秦班更是经历过,长了不少见识。
他知道他们三个以后在南边一线,刘海是他的帮手,对他们更是时时提点。
三个小伙也是肯学的人,一路上顺风顺水,时间也好象过得很快的。
这次路上没有耽搁行程,行商帮基本上在赶路,只花了十七八天的时间就到了扬州,这比上次缩短好几天。
行商帮老大跟柳康说过,在这里停留五天左右,就到出发去杭城,留在扬州的时间比较短。
当天晚上车队到的扬州城里,柳康还是宿在第一次来的客栈里。
因为是老熟人,小二更是热情得不得了。把一切都照顾得妥妥帖帖的。
当晚柳康带着几人随便吃了点,洗漱后,柳康道:“今天大家都早点休息,明天早上秦班带着刘海去酒楼和商行交货,我带秦江秦河去其它的酒楼和商行推销面条。”
当晚,柳康他们都早早歇下。
第二天一早,秦班带着刘海去了有合约的酒楼和商行,也带了样品面条去。
如果秦班没有拿下订单,柳康再出面谈。
柳康估计秦班能成,因为苕粉受欢迎,他们东家都赚到了银子。
面条成本更是低些,普及的面会更广些,只会赚得更多。
柳康带着双胞胎来到了距离自己开发商行很远的一条大街。
方向应该是一个东,一个西,这条街正好各类商行都有,只不有比自己合作的商行要小些。
如果这些商行卖起来数量也是可观的。
今天柳康只是摸下行情,走在街上,边看他边想道:如果在这条街上,只选一家商行供自家的货,可能是最好的。
自己按进价供货给他,具体中间赚多少商行自己把控。其它商行想卖只有从他家进货。这样对商行和自己都有保障,不扰乱行规。
柳康逛了一圈后,中途去了一个酒楼,小二哥一看柳康就像个有钱的公子,热情接待他。
他道:“你推荐下,贵楼的招牌上三个。另外可有面条售卖?”
小二哥回道:“我们这里没有面条这种吃食,客官可在哪里吃过?”
柳康道:“我行商在外,好久没有吃到家乡的特产,今在这里商行里见着,既然你们酒楼没有,想借你们的后厨一用,费用另算,可与掌事的通禀下,可行?”
小二哥不能做主连说好的,急忙跑进去禀明掌柜,再来回话。
不久,小二哥出来,道:“我们掌柜同意了,请下厨的人跟我来。”
柳康示意双胞胎哥哥秦江拿了一筒面条跟着小二哥进了后厨。
农村的孩子都会下厨煮些简单的食材,面条正好简单易学。
他们三人都在作坊的时候,芽儿教了他们面条的几种吃食方法,而且三个人都会。
秦江进去不一会儿,他端了个托盘出来,上面放了几碗青葱面条,很是打眼,虽然还没有吃,周围的人都盯着秦江的盘子。
他走到柳康面前,把面条放在桌上。柳康也是饿了,吃得津津有味,一碗很快就见了底。
旁边的人还以为他吃的山珍海味。
他们也跟着吃了起来,毕竟逛了大半天,的确是饿了,所以吃起来格外香。
酒楼其它的客人看着,他们几个好像吃起来很美味,都看着他们。
酒楼的掌柜跟出来的时候,柳康的面条已吃完,酒楼的招牌菜已上在了桌上。
掌柜看向他们几个,可看出瘦高个的年轻人是东家。
他上前主动跟柳康见了礼,“请问公子,你的这种吃食看起来很特别,是我酒楼没有的吃食,可否能让在下尝下。”
柳康回礼道:“今天在下的确带了一些在身边,特想家乡的味道,借了贵地才得吃上。这就让在下的人再去做份上来,掌柜的赏脸。”
秦江又拿了一筒面去了后厨,掌柜就和柳康在桌旁坐下,等着面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