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康和掌柜相互介绍了自己。在面条上,掌柜很想详细了解。
很快的秦江又用托盘端了面条出来,放在掌柜的面前,掌柜的拿起筷子挑了几根放在嘴里,慢慢地品尝着。
秦江做的青菜配面条,看着很食欲的,旁边人眼巴巴的看着掌柜吃。
大家看着有几碗,有几个胆大的一直观注柳康这边在,直接离了自己的饭桌,来到柳康和掌柜的桌旁,看着掌柜吃着,眼里流露出的也想尝下这个新吃食,柳康自是懂的。
柳康看着他们几人,做了个请的姿势,意思就是请他们也吃桌上的面条。
正中几个人的心思,略客套下,就端着吃了起来,入口柔软,配个绿油油的青菜,真是爽口。
吃得快的人几下就吃完了,心里不由一阵感叹,好吃。
掌柜觉得好吃,从他的表情可看出来,他看到周围的几个人也说好吃,心里就有了主张。
几个食客吃完了面条,连连说着好吃,意犹未尽。
人家东家自带的吃食,自己跟着吃了个新鲜,连着道谢,几人识趣地回到了自己的饭桌。
因为几个食客吃面条的小插曲,更坚定了柳康的信心,只要自己的东西好,一定有销路。
柳康看着还在沉思的掌柜,说道:“大伯,这种吃食还可行?”
掌柜说:“我这个铺子说大不大,南来北往的客源还是很多,好的吃食,会有人喜欢。”
“你的面条有特色,应该有销路的。”
柳康也不瞒着掌柜,道:“扬州和杭城的苕粉是我家作坊供应的。”
掌柜听了,一脸了然。因为他知道扬州的福来楼自从推出苕粉系列的菜样,生意更是火爆得不得了。
哦,原来这个年轻人是柳记的东家。
如果这个面条吃食上了自家的酒楼,研发下菜式,也是可以的,掌柜不由心里想道。
柳康和秦班一早分开出来,他不知道秦班送货到约定的商行和酒楼,谈面条的具体情况。
在面条数量上不好确定,回去和秦班碰头了再决定。
柳康道:“面条是一种大众吃食,能做主食和配菜,在于你自己怎样去开发,做好了食客应该很喜欢。”
掌柜想了一下道:“在别的酒楼有这个面条吃食,有时食客想吃,在你的酒楼没有,也会流失食客。”意思是新式的东西要有,食客想吃都能提供。
柳康和掌柜谈得投机,意思基本确定,他的酒楼上面条吃食,不过提出了他不存货,需要多少就去购多少。
柳康想了下,道:“可以,你酒楼需要多少进多少,按自己的需要来。”
掌柜的满意,刚上新的菜式,货品不积压,谁不喜欢呢!
柳康想的是成批量进和分散购是两个不同的模式,两种都是销路,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不同。
但他主打的想法是供应商行,由商行再来销售,供应大众,自己不设铺面。
除了福来楼是自己第一个谈的,定点供货外,扬州其它地方一律在商行进货,这样就不需要更多的人力。
柳康和掌柜约定,自己这边把货供应到商行后,派人通知他。
掌柜的依自己酒楼的情形销多少购多少。
一碗面条在酒楼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好多人都注意着柳康和掌柜的谈话,有想做生意的,借机凑到柳康的跟前。
柳康把该透露出来的意思都透露出来了。
他想着给商行供应了面条后,这些想进货的人就直接到商行进货。自己省事很多。
柳记面条在这个酒楼里作了很好的宣传。
柳康带着双胞胎兄弟出了酒楼后,都觉得浑身轻松。
双胞胎的表现可以说很好,见眼行事,大的秦江厨艺做得好,小的秦河会察言观色,兄弟俩配合默契。
按着柳康的计划,把商行定下来,扬州市场能顺利运行起来。
秦班把酒楼和商行的苕粉送了后,拿出面条的样品来,福来楼的李掌柜了解了面条吃食的方法,毫不犹豫地订了一批,知道秦班带着货来的。
价格依了秦班,没有说二话,让秦班明天送货到酒楼。
秦班送货去商行的时候,因没有碰到蒋掌柜,人不在家,下属拿不了主意。蒋掌柜后天才能回来,只有等蒋掌柜回来再决定。
柳康和秦班沟通后,因秦班没有遇到蒋掌柜,商行里面条的事就没有确定下来。
柳康想着和他合作是最好,如果蒋掌柜能大量进货,自己还是准备和他继续合作,
第二天柳康转了大大小小的商行。福来楼的苕粉大家都喜欢,有了很大的影响,听说是柳记苕粉、粉条,都有意向参与。
但柳康要和蒋掌柜确定后,才能决定。生意想做得长远,必须诚信。
两天后,柳康和蒋掌柜约定了下午,蒋掌柜因为苕粉赚了不少,这次见着柳康尤为热情,道:“柳公子,又上了新品,可喜可贺!”
他因下属对他说过,秦班送货来时又带来了新品,因他人不在,所以约在了今天下午。
柳康道:“是的,不知大伯可有兴趣?”
秦江会意把一包面条送到柳康手里,柳康恭敬地双手递到蒋掌柜面前,蒋掌柜看着年轻人的沉稳恭敬神态,心里更是满意了几分。
道:“你的苕粉在当地很火了,面条应该可以的。”
“你这次带了多少?”蒋掌柜问道。
柳康道:“大伯,你是什么想法?”
蒋掌柜道:“虽是新吃食,和苕粉差不多的,我想多进一些,可行!”
柳康一喜道:“大伯,除了福来楼我直供外,我目前决定只供应扬州一家商行,其它家要进面条,只有在你家商行购买,这是我目前的办法。
以后我想在扬州开铺面的时候另说,可行!”
蒋掌柜没有不应的,面条价格柳康提出来也没有异议。
不过柳康对商行面条卖的价格还是做了约定,商行要薄利多销。柳康和蒋掌柜谈妥了面条的事,秦班也说了一些细节,商行供货确定了。
柳康吩咐秦江去那个酒楼和掌柜的说下,进货直接去蒋家商行,柳记粉条全部放在蒋家商行里销售。
蒋家商行知道是个好商机,跟柳康签了契约,采购五百斤的面条,苕粉两百斤,当场都结了现银。
扬州的李掌柜和蒋掌柜绝对不会想道,自己一时的决定,结下以后大历国的第一皇商。
自己有幸在他落难时共过生意,后来不知沾了他的多少光。
柳康与商行帮老大启程去往杭程,一路顺利,路上没有波折,很快一行人到了杭城。
到了杭城里,就更容易些,这里租了院落。
大家把东西都托到了院子里,安全。
明天柳康和秦班都去商行,秦班送苕粉过去,柳康要专程拜访赵老爷子。
第二天,他们一行人去了商行,柳康很是感恩赵老爷子,一是父亲的旧识,二是不怕被牵连,明知是故旧还和自己生意往来。
柳康对赵老爷子问好后,叫秦江把面条拿上来,现在包装做得很好。
包装面上是‘柳记’二字,下面是图案一从小芽儿,是芽儿提议要名称和标记,好象就是自己一个身份,别人才能认准这个东西是你的。
拿出来很有档次,赵老爷子很稀奇。
拿着看了好一会,说道:“这种是另一种吃食?”
柳康道:“是的,比苕粉的成本要便宜些,更亲民,这种面条大多数人都能吃上。
易存放,不容易坏,包装做得比好,只要是密封的,保存多久都没问题,吃起来味道是一样的。”
赵老爷子听了柳康的话,看着包装,觉得有道理。
“你会赚更多,民以食为天,销路会更长远,苕粉受材料的限制,过了季节就没有,只有等下一季才会再生产,而且成本要高些。
面条的原料大历国大面积的种植,不愁原料。所以更有发展。”
都是生意人,一听就明白,这种生意的赚头只会更大。
赵老爷子看好柳康,毫不犹豫地叫他把所有带来的苕粉和面条都送到商行,他来兜底。
赵老爷子也看到了这里面的巨大市场,如果普及,人人都吃得起。
再说江南本就繁华,有钱人多,这个市场不可谓不大。
这次的货他都要了。
柳康看着赵老爷子决定了,不过自己要在这里留段时间,看反响如何,再做决定。
行商帮要在这里采购一段时间,把这里货回去,来回两不空,赚得盆满钵满,赚的都是辛苦钱。
正好柳康也想考察下这里的行情,如果有充余的时间话,他想赶着去下个城市。
杭城有落脚点,繁华方便,如果自己做大,在这里建个作坊也是可行的,能节省很大的成本。
目前自己只是想一下,再就是人力,只有把秦江兄弟,刘海这批人培养出来,才有可能考虑再建作坊,这是后一步的打算。
柳康住在自己的院子里,秦江会做简单的饭菜,一些问题都能解决。
柳康和秦班带了作坊八成的面条出来,扬州的酒楼和商行进了小部分,带来杭城的货,赵老爷子全部买了下来。
这样柳康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
原本计划有多余数量的面条,柳康带着这些去下一个城市推销。
现在面条库存没有,只有拿着样品,能谈下客户,先签约,再约定时间送货,只能这样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