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村里好多人去镇上,作坊发了工钱,手头宽裕,可以多置办一些年货。
昨天晚上的时候,芽儿的父母商量想去镇上购置一些东西外,还想去外祖家看看。
因为作坊一直很忙,现在才有时间去看下她娘家父母。芽儿听到父亲和母亲要去镇上,她道:“我明天也想去镇上,去看看外祖父,行不。”
芽儿的父母没有不应的,秦家过年的年货大伯母秦张氏早已办好。母亲秦王氏想去看下自己的父母。
早上,秦柱赶出马车,芽儿一家坐上马车去了镇上。
镇上的人比平常多了很多,都想在年前把年货置办好。
芽儿一家到糕点铺买了些糕点。
他们又去布行里买了上好的棉布,两匹青色、两匹红色碎花和一匹蓝色。当下镇上除了丝绸外,最好的是棉布。
价格也不菲,五匹棉布八两银子。
东西买好后,芽儿一家到了外祖家。王家杂货铺的生意很好,芽儿的两个表哥忙着做生意。
看到姑姑一家来,急着放下手中的生意来招呼姑姑。
秦王氏摆摆手让他们去忙生意。一家人径自走进里面。
里面的人听到声音,芽儿的外祖父看到自家女儿一家走进来,心里很是高兴。秦柱的父母放下手中的东西,忙上前问安。
芽儿自小就和外祖父亲,更是上前拉着外祖父问安。
王家的人听着声音都出来了,招呼热闹得不行。
芽儿的父母扶着外祖父去一旁说体己话,芽儿和妹妹两人,表嫂表妹陪着她们,说些家常话。
自己一家来了,表嫂和表妹要去厨房帮忙,芽儿道:“你们去忙,我们自己到前面杂货铺看下。”
大表嫂知道她是个有主意的,道:“好,你们自己玩好。我们就不陪了。”她们转身去了厨房。
芽儿和秦蓉到了前面的杂货铺,两个表哥正在忙着,芽儿也不打扰他们,货架上的货没剩多少。
放置面条的货架上是空架,说明面条已卖完了。
作坊面条刚出来时,芽儿想看下效果,在外祖父的杂货铺里放些售卖,虽然不多,但总有人购买,所以一直有供货,数量不大。
忙的时候,芽儿和妹妹上前搭把手,上午的一波生意才停下来。
两个表哥才有时间和芽儿说话,“一年就这几天的生意最火,平常哪里有这么多人,”二表哥道。
芽儿知道,农村人一年忙完,只有在过年的时节才奢侈下,买些需要的物品。不像有钱人随时都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芽儿道:“面条卖完了?”
她大表哥道:“早卖完了,后面来的人都没买到。”
芽儿看着空的好几个货架,如果现在补起来,年前三天时间还可以卖一波。
正好表妹喊去吃饭,芽儿就没把想法说出来。
早饭舅妈做得很是丰盛,说明对自家的看重。
秦王氏看着娘家一团和气,自己父母身体康健,心里舒坦不少。自己在秦家又过得好。
早上秦柱陪着岳父说话,秦王氏陪着自己母家说体己话,知道了娘家的难处,她的上面是三个哥,早已都儿孙满堂。
自己的父亲开的一个杂货铺,那时养一家没问题。
现在一个杂货铺维持不了一大家子的日常开支。家里小辈们都大了,用银钱的地方更多。
秦王氏虽然自己手头宽裕,只能暗地给些母亲体己私房钱,王氏把银子塞在母亲手里道:“这是我的私房钱,你用着,你想买什么什就买,没有我再给。”
她母亲推着不接,道:“你自己的私房自己留着用,我没有什么花销,再说你没有儿子傍身,要留着养老。”
王氏听了母亲的话,心酸,面上却不在意道:“我虽没有儿子,芽儿胜过儿子,亲事又定在身旁,不用担心我。”王氏硬让不收,最后她母亲拗不过,只好收了下来。
芽儿的外祖母可知道芽儿的聪明机灵,的确胜过不少男子,未来的夫婿把作坊建在秦家湾,秦家富了,带着村里人赚了不少的银钱。
自家的女婿在作坊里管事,芽儿更是一手操持着作坊,她已经送些面条在杂货铺里卖。自己再去开这个口,拿不下这张老脸,请外孙女、女婿帮持下自家几个孙子去作坊做事。
芽儿的外祖母想到这些,道:“作坊都是招的村里人吗?”
王氏道:“都是村里人,还有好些人想进作坊都没有机会,可惜作坊没有招外面的人,我家几个舅侄儿能进作坊就好了。”王氏无心的说,她母亲听了还是很高兴,自己的闺女还是记着娘家人在。
拍着自家闺女手道:“这事以后再说,你过好自家的日子,芽儿马上要成亲了,蓉儿的亲事也要相看,你做母亲的做好自己份内事。”
王氏和母亲叨着家常,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快。
中途芽儿找到大表哥道:“表哥,下午我们回去,跟着我去作坊拉些面条回来卖,货架上空着可不好,趁着这几天可以多卖些。”
大表哥听了,忙道:“真的,那可太好了,正愁没有货卖,好几种都断货了。”
两人又说了杂货铺的一些细事,芽儿给了大表哥很中肯的意见。
下午大表哥跟自己去作坊拖面条,二表哥再去商行补些断货的物品,
芽儿从早上进了外祖家,到处收拾得干净整齐。
家里并没有添置新的家什,可见舅家过得并不宽裕。
知道自家过得好,并没有找自家帮扶,送面条给杂货铺,还是芽儿自己提出来的。
芽儿的大舅妈其实几次想找自家大姑子,帮下自家的儿子,可惜总没有机会。
这次年前大姑子来家里,正好可以避着秦家人,在大姑子面前提下。
王家知道下午要去秦家湾拖面条,午饭备得很早。
芽儿一家走后,王氏送的五匹棉布,影响很大,芽儿大舅妈心里暗道:大姑子这得多有钱,出手就是铺子的好糕点,五匹上好的棉布,平常人家一匹就不得了。大姑子的确是发了。
芽儿的外祖母掌家有度,既然是闺女送来的,青色和蓝色布匹王家男丁做外衣,红色碎色棉布三房分下,自己做。
尤其是红色棉布,王家女眷爱不释手,做出衣服好看又亮眼,更是念叨王氏的好。
在马车上,大表哥和芽儿叨着嗑,道:“表妹,家里的杂货铺经营了这么些年,一直是这样,没有多大的起色,家里人多,能想个什么办法,生意能好些。”
芽儿道:“杂货铺从外祖父手里开始,经营了这么些年,都是一些老顾客,除了东西实用外,价钱也提不起来,赚头就少了。”
“要引进一些新的东西,适当的提下价格,原来的不能变动。”
大表哥听了恍然大悟,什么东西都不能一成不变,要学会变通,连连点头。
在路上芽儿和大表哥的活络,并没有影响秦王氏,她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
秦柱和秦蓉也注意到她的异样,但没有声张。
到了作坊,芽儿带着大表哥到了库存,估算卖的数量,芽儿给了大表哥一百斤面条,估计年前能卖完,大表哥要赶着回去。
芽儿忙完后,去了父母的房里。
她进去时看到自家的母亲正坐在床边,暗自神伤。
芽儿大吃一惊,在外祖家还是好好的,其乐融融,母亲现在怎么了。
她忙上前道:“母亲,你是这是怎么了。”
王氏忙强颜欢笑道:“没什么,只是有些累罢了。”
芽儿可不信母亲的说辞,“你有什么心事,说出来,也好解决呀。”
王氏略顿了下道:“只是看到你舅家人多,都靠着一个杂货铺过活,日子过得艰难。”
芽儿心道:也是的,虽然收拾得干净,用的东西都是多年前的,人多住房很是拥挤,一个院子几乎住不下,母亲愁也是真的。
芽儿听了自家母亲的话,现在也没有办法解决舅舅家的困难。
“现在一时的困难,以后总会好起来,明年多给些面条给大表哥卖,可行。”
“如果有机会,我帮他们,嗯。”带着尾音的话,秦王氏听了极是舒坦,还是自家闺女贴心,知道自己心里想的。
因为在娘家,娘家大嫂避着家里人,拉她到房里,说着让她帮些侄儿的话。
虽然在家里她可以跟芽儿提出来,但怕自家丈夫和女儿难做。
她只对娘家大嫂道,她不管事,帮不了忙。大嫂很是失望,王氏心里堵得慌,心里一直闷闷不乐。
秦王氏不说,芽儿也猜了个大概,舅舅家现在的确困难,晚辈都长大了,成家,各种花费只增不减,只靠一个杂货铺是支撑不了。
而且今天去了舅舅家,除了两个表哥在杂货铺忙着,三个舅舅和其它的表哥表弟还在外面做临工。
几天就要过年,可他们都还在外面做工,平常人家早就歇息,他们还在外面忙着。不是家里困难是什么。
芽儿安慰着自家母亲,明年 再想办法,今年只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