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芽年前心底有了计划,自己的母亲去外祖家遇到的问题,她想伯母们和嫂嫂都已遇到。
芽儿想解决这个问题,每个娘家都选出两个能干的小伙子,招到作坊培养起来,有出息的另外重用,普通的在作坊做工也能赚些银钱,解决家里的困难。
傍晚秦家男丁都下工都回来,秦芽走到大伯父秦砚身边,声音很小道:“柳公子想在杭城开个小作坊,招人由我负责,伯父,可有什么想法?”
秦砚心里一喜,“招人全都由你,不拘着村里人也可以。”
芽儿点了点头,得到了芽儿的肯定回答。
秦砚的想法立马多了起来,搓了搓手,“晚饭后,家里人聚在一起商量下。”大伯父心里会意。
芽儿道:“好的,我也有事情要说。”
秦家一家子热闹的吃过晚饭,秦砚说道:“芽儿,你要吩咐的事情说下。”
芽儿点了一下头,“目前两个作坊的卫生要抓严,严格按照一斤包装,不能少两;包装纸是完好,不能有破损,影响美观。收上来的面条存在这两个问题。”
“大伯,二伯,作坊要严管理,我们目前是起步,在打响名气,不能有差错,”芽儿对着大伯、二伯讲道。
秦砚和秦茂立马严肃起来,答道:“好的,缺斤少两没有,可能包装有点破损的用上,下次杜绝。”芽儿连连点头。
秦砚看了芽儿一眼道:“柳公子要在杭城开个小作坊,工人由芽儿招,你们可有想法。”
秦家人听了,都看着芽儿,大伯母秦张氏最是心思活络,“不在本村作坊,亲戚可招吗?”
秦张氏一句话挑起了秦家人的神经,是啊,不是本村作坊,娘家人进作坊行不行啊。
芽儿的几个嫂嫂都齐刷刷地望着芽儿。
以往作坊招人,芽儿直接跟大伯秦砚说一声,大伯去村里通知下,第二天村里人直接上工。这次在家里说出来,肯定有安排。
芽儿只得直说道:“村里两个作坊招的都是村里人,没有自家一个亲戚,杭城的作坊,我想在伯母,我母亲,几个嫂嫂娘里人招。”
她的话一说完,女人堆里炸开了锅,都被这个好消息震晕了。
秦张氏道:“芽儿,你说的可是真的。”
秦砚唬道:“芽儿饭前就跟我说了,招人由她负责,你说是不是真的。”
秦赵氏道:“这不是太高兴吗,大嫂只是想再确定下,你不要怪大嫂。”二伯母打圆场。
最高兴的是芽儿的三个嫂嫂,她们嫁过来时秦家的日子已经好起来。
可娘家不富裕,这次娘家有两个人可以进作坊,只要老实本份地做事,就有银钱赚,娘家也能好起来,怎能不高兴。
秦家掌事人说话了:“这次芽儿顾着亲戚,你们要从娘家人里挑最好的上工,要把工做好。”
秦个几个女的连连道是,没有不应的。
秦砚又说,“杭城的作坊带去的都是新手,你准备由谁负责?”看着问着芽儿。
芽儿道:“我准备让父亲去负责,村里两个作坊,两个伯父都管得很好,也不能随意动。
只有父亲随时在两个作坊做事,他没管具体事,正好可以抽调他出来带队,等杭城那边作坊稳定后,他再回来,可行。”
秦砚和秦茂听了,都点了点头,这样安排很妥当。
秦家其它人屏着气,听着芽儿的安排。
秦茂又问:“这些个人,这次柳公子和秦班走,他们也一起走吗?”
芽儿道:“是的,柳公子想早些开起来,免得这边送货时间长。”
几个女人听了小声地商量道,那我们明天去娘家,娘家里挑的人要早点准备,免得走急了,一些东西没准备好。几个人在那里低声嘀咕着。
芽儿的父亲秦柱没想到自己去杭城负责开新作坊,有点不舍离家。
芽儿看出他的心思,道:“父亲,你把杭城的作坊带上正轨,从带去的一些人中,培养一个起来,都是一家子亲戚,放心用,以后你带起来的人就负责杭城的作坊。
而且堂哥秦班在那里,有什么问题他可以解决。”
秦柱没有说二话,一切听自家闺女的安排。
第二天一早,大伯母,自家母亲,三个嫂嫂都回了娘家,二伯母秦赵氏的娘家在本村,等她们回来后,她再回娘家。
一早上,熙熙攘攘的女人托家带口的都回了娘家,二伯母一个人备着早饭忙不过来,秦芙和芽儿帮着才没耽搁秦家男人下工回来吃饭的时间。
没有几小只的吵闹,秦家一下子太安静,芽儿很不适应。
芽儿想着几个嫂嫂回娘家的样子,腰杆都挺伸直了,心里好笑,觉得嫂嫂们真是可爱得不行。
秦王氏带着秦蓉到镇上比较早,她先到糕点铺里买了些糕点,又到布行里买了四匹颜色深点的细棉布,给自家母亲和舅娘们一人一匹,让她们自己添点新衣常。上次回娘家带的布给了年轻一辈的。
秦王氏到了王家,王家还没吃早饭,一进家门,芽儿的大舅妈看着她进来,忙迎上来喊道,“贵客来了。”忙接过王氏手上的东西。
王家几个侄媳妇出来一看,自家唯一的姑母来了,忙上前招呼接着王氏。
几个舅娘都出来招呼着,王家早上饭食简单,秦王氏来了,又忙加菜的,端出来招待王氏,也没有秦家自家人吃的丰盛。
饭后,秦王氏去了自己父母屋子,说了很久的话,才出来。芽儿的外祖父母跟着出来。
她的几个舅娘了布匹,心里自是欢喜,几个年轻的都去忙自己的事情,只剩下女人和孩子。
秦王氏心道:正好,先自己说出来,让舅娘们拿下主意。
其实在刚才在里屋,王氏的父亲直接指定了两个孙子的名额。不过秦王氏怕舅娘们有矛盾,说出来让她们自己商量。
王氏看到自家父母坐定后,道:“这次来,柳公子在杭城的作坊要招人,我们的娘家都有两个名额,要挑最好的出来做工,”
三个舅母听了,眼睛瞪得老大,有些不敢置信,因为年前托她帮忙,她一口拒绝了,这个事后来大舅母还跟两个妯娌讲过的。
大舅母道:“我们家有两个。”秦王氏点了点头,确定。
王老爷子道:“能招咱们家的人,是芽儿拿定的,得感谢你们的外侄女,能想着咱家。”
秦王氏又细说了芽儿的安排,因为秦柱只在杭城把作坊带入正轨,就会回来。
作坊新培养出来的人会掌管作坊,王老爷子的意思王家一定要把握这个机会,自家小子都识字,再加上勤快机灵,又是自家女婿带着,方方面面都有优势。
几人听了心思各异,在外有个好的发展机会,自家的境况有好转,派谁去能抓住这个机会,只有老大家的王浩最适合不过,早年家境好些,上过学堂,王老爷子最是看重他,带着他在外行走,见识多。
王浩一定是其中一个,另一个就难了,让谁去都有些为难,因为三家都有儿子,都是能出力的年纪。
最终在王老爷子的决定下,芽儿大舅母家的大儿子王浩,二舅母的大儿子王焕。三舅母心里不乐意没办法,她家的儿子王林毕竟小些,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年前芽儿来外祖家,就是他们两人在杂货铺里忙,后来也是大表哥王浩和他们一起回去拖的面条回家卖了几天。
秦王氏心里松了口气,自家父亲果真是挑最好后辈到作坊,心安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