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丽大声的说道,听纪医生说,她有可能这几天要醒,这个女人可是用了四批呼吸科的精英管理到现在,这其中的困难和艰辛可以用悲壮来形容。
直到现在都是二十小时专人守着她,八小时轮班,照顾她的护士妹妹是一批接着一批换,她也是今天上完就必须要换下来休息。
因为长时间工作会降低人的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要是多感染一人就会多消耗很多的人力和物质。
余秀丽是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的,所以尽管她再三坚持,最后还是听从安排,自己真的要换下来休息几天,而且她的直觉告诉她,李秀娟能活下来。
一定能活下来,她身上汇聚了这么多人的心血,余秀丽给她念完这一封信,明天就要轮班回去休息几天,她念的每封信都让她特别感动。
青春都是让人怀念的,让人感动的,余秀丽迟迟不愿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个女人和她老公的爱情让她感动,让她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
最美的年华遇见最美的他\/她。
那时日子艰难,为了一块五的早饭,一百四十块的车费,李秀娟坚持每天五点起床,林浩坚持一整年才回一次家。
一路有风有雨,生活以痛吻我,我以欢笑回报之。
艰难随处可见,每个家每个国都一样,要面对无数的困难,有时候变得低沉,有时候又有盼头,要用无数的努力持一希望而度之。
李秀娟在这反复的浮沉里,来到了三月,推开窗,外面已是春意盎然,不知不觉大地已经复苏。
这一天余秀丽又主动请缨进监护室来帮忙,尽管她脸上的伤还没有好,手上的裂纹还在流血,可她还是坚持要来。
因为这天李秀娟要脱体外膜肺氧合(Ecmo),脱机可是一件凶险的事,有可能眨眨眼睛的时间,人就没了。
李秀娟可是这个重症监护室里第一个上Ecmo的人,还记得她来的时候,整个呼吸都衰竭掉了,命悬一线,病情危重到就连移到手术室去的风险都极大,必须在床旁施行手术搭建血管通路。
还记得血管外科的邓主任给李秀娟做手术的时候,可谓是惊心动魄,隔离病房没有手术室的那种专用灯光,专用设备。
而且他们都是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呼吸都异常困难,护目镜上全是雾、汗水,视线都模糊到手掌都看不清楚,怎么还能看清楚,股静脉股动脉在哪里。
所以整个手术,几乎全是靠邓主任以往积累的丰富血管经验,凭着手感和触觉把手术完成的,后来下手术后别说主刀的医生,就是余秀丽自己,全身都跟水泡一样。
全部被汗水打湿。
还有这一路几十天的惊心动魄,是用笔写不出来,用字描述不了的,这个女人是她的那个小家的希望。
这一路上,一批又一批医务人员,小心翼翼的捧着这个希望,一直到现在。
所以余秀丽一定要来。
第一天是提心吊胆、第二天是度日如年。
直到第三天,这个余秀丽上过时间最长的Ecmo终于撤下来了,足足一个多月啊。
这个可以让人彻夜难眠的艰难时刻,林浩没有承受、周凤琼没有承受、梁玉英也没有承受,李秀娟所有最亲的人都没有承受。
她们只是担心一些、悲伤了一些,但日子每天还是能平静的度过,因为这一切都是那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为李秀娟的亲人们负重承担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