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是回了临安,也确实准备要对韩侂胄发起反击了。
因为此人确实与当初赵汝愚所说的无二,若不除掉他,早晚目无君上,为第二个秦桧。
然而桂枝终究还是来晚了一步。翌日早朝,她刚来到垂拱殿,便瞧见苏师旦站在门外候着。
“臣参见皇后娘娘。”他倒是客气地笑着行礼。桂枝看了他一眼道:“韩卿莫非在里面?”
“回娘娘,韩公正与官家议事。”苏师旦回道。桂枝沉默片刻,示意门外太监传报。
不一会儿,小太监出来回道:“有请皇后娘娘。”
如今她是皇后,这垂拱殿自然来得,何况赵扩已然时时离不开她。
进入大殿内,桂枝挪动莲步至龙书案前,飘飘下拜温柔道:“臣妾参见官家。”
“皇后来得正好,坐朕身旁吧,朕正与韩卿议论北伐之事!”赵扩招手道。
闻言,桂枝眉头微微一蹙,但很快消散了,她不动声色地坐了下去。
可韩侂胄却像是有意避着她一样,也不再多说什么,只留下了一句“那臣便着手此事,官家,皇后娘娘,臣告退”就离开了。
见状,桂枝待他走出去这才问道:“韩卿又上奏何事?”
“北伐之议,乃先皇爷毕生之愿。如今朝局已稳,动议北伐再合适不过,朕已应允韩卿,着令其即刻准备。”赵扩回道。
“可是……”桂枝有些迟疑。
见状,赵扩侧身问道:“皇后怎么了?莫非有其他担忧?”
闻言,桂枝知道不能隐瞒,必须将镇江发生的事儿一应告知。
不知讲了多久,桂枝这才说完,随后又附着一句道:“官家,此事牵扯诸多,那于从冶若不是受人指使,怎会无缘无故如此?”
赵扩没想到,皇后这一趟去镇江竟然发生了这许多。
可没办法,北伐之事已经动议,而且他方才已经知会各部与韩侂胄一起协商,天子说出去的话,岂能无端变卦?正所谓君无戏言!
桂枝思索一番后,突然眼前一亮,道:“臣妾以为,官家无需收回成命。若韩卿坚持北伐,亦可让其领兵出征。只是须立下军令状,若败北又当如何?”
赵扩以为此事可行,而且桂枝说得也不无道理,这段时间韩侂胄趁着皇后不在,在宫中结党营私,其手下党羽的确众多,是时候该打磨打磨他的锐气了。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想法是打磨韩侂胄,而桂枝则是想要韩侂胄的命!因为只有他死了,这江山才真正是赵扩的江山。
即便只是有一点点机会给那韩侂胄喧宾夺主,桂枝也不会容许此事发生,她答应圣人太皇太后要帮助赵扩,将大宋握在赵家人的手里。
于是在半月后,经过长达数十日的商议,北伐之事已然定下,正式定名为“开禧”。韩侂胄自请领命北伐,若不克敌便以人头还京。
官家下旨,水陆各军抽拨将士,由韩侂胄支配。大军北上,意在克复中原,然而此一去便是半载。
韩侂胄正在前线边关,半载以来宋廷战势愈来愈勇,竟真的收复了几处州县。“太师,各临州县已调兵至此,请太师决断。”一将军于大帐前轻言道。
韩侂胄则是眉头紧皱,他得知如今再往前的话,旗下将才不足,更无统帅之人,虽然看起来连连胜仗,但金国主力本就不在此处,若是后续朝中不派统帅之人来此,或北伐之举危矣!
“吾已知晓,众将官且退下罢!”韩侂胄揉眉感叹。
一旁,苏师旦并没有出去,而是将一封信递上来。“半载以来,朝中韩公的党羽竟一一被罢官了?”他显然正因此事感到意外。
韩侂胄却是苦笑一声道:“吾早便猜到了,那杨皇后自然会趁着部署北伐时,暗中除却吾朝中党羽!”
听到这,苏师旦点了点头道:“这杨皇后果然有些手段,不过韩公莫忧,若北伐成功,哪怕只是收回南京,日后那杨桂枝都不会有任何理由敢对您出手,收复中原的重臣,岂有受罚之理?此次北伐若成,便是太傅您的丹书铁券!”
“免死金牌?”韩侂胄此时才知道苏师旦的用意。他本身就一直崇拜岳飞等众,如今也有机会效仿前人,他自然是一腔热血。
而此时再看临安。
垂拱殿内,官家正看着一名韩侂胄的党羽。桂枝亦是陪着赵扩坐在上面。
“若不增援,此战必败啊!”那人说完,连连叩首。
赵扩点了点头道:“那便由朝内外举荐将帅,前去增援。”
那人继续道:“臣已与诸位朝中老臣商议,以为邓友龙曾出使金朝,说金朝内部困弱,主张北伐,可用为两淮宣抚使,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为副使,将伐金的主力军分布在江淮、四川两翼!”
“允,朕这便拟旨。”赵扩说完,挥手示意那人退下。
此时那人也是松了口气,神色明显轻松了许多。然而他没发现的是,桂枝仔细地看过了他的脸,已经记下了此人。作为韩侂胄的党羽,她自是不能放过,心中已经在想如何处理此人。
“官家,若此战胜,韩太师班师回朝,您如何封赏?”桂枝看向赵扩,轻声问道。
赵扩正在拟旨,闻言愣住了,想了想回道:“韩卿已官至太傅,确实已无法赏赐,朕总不能封他个异姓王吧?”
桂枝闻言,心中更加笃定,不能让韩侂胄北伐成功,即便成功了也一定要找个借口置他于死地。
不然便是权侵朝野,养虎为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