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很快也知道了敌军援军到达平原的消息,他沉着冷静,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敌军兵力雄厚,再出城交战,这风险就大了很多。看来,他只能固守平原。
得知敌军分兵攻城的消息,高顺也分兵应对,他和高览各率一军,分别镇守西门和南门。双方各自准备就绪,袁军再度开始攻打平原城。
平原城南门,张南率领大军兵临城下,高顺率陷阵营镇守城头。
袁军首先以刀盾兵为先锋,摆开盾牌阵,不断推进。陷阵营士兵严阵以待,箭如雨下,但袁军的盾牌阵坚如磐石,将箭矢纷纷挡落。
同时,张南下令,迅速组织弓兵进行反击,双方顿时陷入了一场激烈的对射之中,不断有士兵中箭倒下,但明显袁军伤亡更大。
焦触指挥士兵推着云梯和冲车,冒着箭雨冲到城下,将云梯架在城墙上,奋勇攀爬。同时,冲车也猛烈地撞击着城门,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陷阵营的士兵们拼死防守,他们利用城墙上的优势,不断向攀爬的袁军投掷石头木头。尽管袁军攻势凶猛,但在陷阵营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未能攻破平原城。最终,张南无奈,只得鸣金收兵,撤退而去。
西门,随着援军的到来,孟岱和陶升所率士气大涨。两人也开始了真正的攻城,但高览也不是吃素的,在他所率陷阵营的防守下,袁军仍旧是无功而返。
袁军明显急于攻下平原城,十几天时间里,隔三差五地发动攻城,力度也不断加强。一时间,平原变得岌岌可危起来。不过,在高顺和高览两名大将的坚守下,袁军想攻破平原,并不容易。
反倒是驻军漯阴的成廉得知平原被围攻的消息,心急如焚,想率军去支援。但他的责任是镇守漯阴,并不包括支援平原,焦急之下,他终于向高顺提出,进军平原。在平原战场,高顺是主将,成廉也要听从高顺的调令。
几天后,他很快就收到了高顺的回话,成廉只需坚守漯阴,看好渡口,平原不需要支援。早就陈炎出兵信都时,就给高顺下了指示,如果平原守不住,宁愿丢了平原,也不能把漯阴给丢了。更何况,程昱大军就在东阿,距离漯阴不过百里路左右。得令之后,成廉只好坚守漯阴,坐观平原战事。
袁军数次进攻平原,但皆无功而返,军中士气又开始慢慢不振,孟岱等人只好决定先停战一段时间。平原也获得了喘息之机。
……
司隶河南中牟。
曹操已经悄悄地离开了许都,率军驻扎于此,坐看冀州局势。
去年,曹操率军攻破徐州,又占据河内,再加上张绣投降,周边隐患一一得到解决。他的心就动了起来,就有心趁陈炎和袁绍大战正酣之时,北上冀州,攻城掠地。
可恨的是,刘备背叛了他,以阻拦袁术北上为由,骗走了他的军队,还趁机夺了徐州。而在许都,一帮小人正在联合起来,弄什么衣带诏,想颠覆他的政权。好在,他及时发现了这些小人的阴谋,解决了此事。
而后,他又趁刘备在徐州立足未稳之际,于冬季率军攻打徐州,很快就击败刘备,把徐州夺了回来。这下,周边隐患应该是解决了吧。于是,他的心再度动了起来,并率军驻扎于河南中牟,这里距离邺城只有四百里路左右。他当然不希望陈炎和袁绍察觉他所为,所以不敢轻易北渡黄河。
陈炎和袁绍在冀州交战已久,曹操担心自己突然加入战场,反而会使两人偃旗息鼓,停战了,然后一致对付他。且他也希望能在陈炎和袁绍交战疲惫之时,再趁机率军北上冀州。
他召集手下一大帮谋士,商议了一番,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必须联合一方,来对付另一方。那么他联合谁来对付谁,就成了问题。
如果曹操联合袁绍,对付陈炎,只要稍微细想一下,那发现肯定不妥。
一方面,他唯一能夺的便是平原,但他夺了平原,只会拉长他的战线。一旦与袁绍交恶,这平原就背腹受敌,铁定保不住了。
另外,他与陈炎交战,也会使徐州方向压力大增。要知道青州是陈炎的大本营,从青州攻伐徐州是很容易的。而他的大本营在豫州许都,距离徐州琅琊上千里路,在那边与陈炎开战,光粮道就够他头疼的。所以,在徐州方向,他一直采取守势,与陈炎互不侵犯。
另一方面,曹操如果与陈炎交战,袁绍会得到喘息之机。这些年,袁绍被陈炎、公孙瓒和张燕联手攻打,好不容易才被打得快垮了,他可不能给袁绍喘息之机,而是更应该趁机消灭袁绍。
思来想去,曹操都觉得,自己的敌人是袁绍,他只能联合陈炎,攻打袁绍。所以,他派出董昭,前往信都,一则与陈炎商讨共伐袁绍之事,二则查探信都的交战情况以及陈炎的虚实。当然,曹操并不知道,董昭还没到信都,信都就已经被陈炎拿下。
在与陈炎谈判的过程中,商谈瓜分冀州时,曹操只想要魏、赵和清河三郡国,表面上让陈炎占了好处,实则未必。
一方面,冀州北部是他短时间内不能掌控的,相较之下,陈炎更容易掌控,他夺了也没用。
另一方面,他的势力从未踏足冀州,应先在冀州站稳脚跟,才能进一步谋划整个冀州。魏郡邺城是冀州牧治所所在地,其战略地位非其他地方所能比。只要占据了邺城,他就能收拢人心,迅速在冀州站稳脚跟。更何况,冀州钱粮充盈、物资丰富,光缴获这些,曹操就该乐呵乐呵了。
董昭回来了,听到陈炎答应了联合攻袁,曹操大喜,他暗中做了准备北渡黄河的准备。
几日后,他收到了消息,袁绍率三万大军,从邺城出发,留守邺城的兵力只有一万人左右。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