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秦老爷子把建房子提上了日程,说盖两进两出的新房,解决孙子成家后的住房问题。
家里人听了心里都倒吸了口凉气,这得多少银子!
因为锯树的工程不能停,由大堂哥秦理,二堂哥秦班顶上大伯秦砚的位置。
秦砚主持盖房,其它不变。全家人商议决定请村里人帮忙建房,开工钱。
建房师傅由大伯秦砚到镇上去请,手里有钱,想把住房建好些。
秦老爷子想盖青砖瓦房,这可是村里的头一份。预算也超出了一大半,不过秦老爷子心里有底,既然要盖,就盖好的。
大伯秦砚第二天大早到镇上请了有名气的宋师傅来建房子,说了明天来看地基。
秦砚在家里等着宋师傅来,早晌不久宋师傅带了两个人过来,大伯领着他们在地基的周围仔细看了遍。宋师傅确定说可以起两进两出的住房。
不过他以为是建土坯房,当他和大伯商讨细节的时候才知道,要起青砖瓦房。
他立马提起了精神,那这可是近期自己接的最大的活了。
他知道秦家湾是个穷的,现在秦里正家能盖起青砖房,了不得了。
秦砚和宋师傅坐了下来,两人细算了砖、瓦各多少,统计了个大概数量。算完后两人又寒晅了一番,秦视递给宋师傅十两银子,“这是起房子的付砖瓦的定金,开工送完了再结余下的,可行?”
宋师傅连忙说道:“行的,现在都是这样的。”
他接过银子,说:“我明天去砖窑厂定下需要的数量,让窑厂送来,你选个动工的黄道吉日,我们就可以动工了。”
秦家人商量了下,想着节约盖房时间,中午供应一餐,这样工人们赶工也快些。做饭的事落在了秦家各房女眷身上,想着有新房,她们也干劲十足。
秦老爷子挑了个吉利日子动工。砖窑厂把建房的料都送来了。
宋师傅在吉日一大早带来了一帮人,他吩咐了一会,这些人都忙起来了。
建房的小工是秦砚找的村里一些勤快踏实的,都是出力做事的人。
芽儿有自己的小想法,既然是建给堂哥们成亲用的,把该设计的格局都设计好,以后他们住着方便舒服。
她扯着大伯找到了宋师傅,“宋师傅,房子框架结架不变动,在房间里加些改动,可行?”
宋师傅忙问道:“可以,现在还在清理地基,可以加的。”
芽儿说:“要不主卧都加隔断,厢房加长加宽,这样增加了不少面积,更显得两进两出的房屋宽大气派,我想堂哥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宋师傅略想了下,“可以,尺寸我再复量下,就按照你这个小机灵的主意来。”他能想象出这样盖出来的房子,肯定不输别村地主家的房子。
芽儿看到新房子那里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自己除了浇下田里地瓜苗水,没有事做,很是安逸。
她也不想跟姐妹们一样绣花,做手工。幸亏奶奶和母亲不拘着她,由着她小孩心性,她也觉得这样很好,盼望天天都是这样快乐的日子。
……
秦家房子上梁这天,全村的人又来热闹一番。一大早,秦家女眷拿出自家能拿出的东西招待师傅们和村里人,又让村里人羡慕不已。
住房盖瓦的落成,大伯秦砚一手操办下来。大伯的能干让芽儿很是佩服。一座房子在整个小山村里鹤立鸡群,显得格外耀眼。
新房建成了,要放置一段时间,秦家虽然说是小辈们搬进去住,秦老爷子讲究风俗,要选个宜搬家的日子让孙子辈住进新房。
除了新房落成,秦家好事也接连而来,秦理、秦班、秦芯都有媒婆上门相看人家。
大伯母秦张氏笑容收都收不住,心里更是感念芽儿的好。
芽儿晚饭时对着家里人说道:“地瓜芽儿都长大了,可以移栽到田地了,今年种苗不多,不用拿家里的田地出来。我玩耍时发现村边河滩上冲出的一片沙地,可以修整一番,再麻烦大伯和父亲去挑一些山上的粘土,回来铺一层,混着泥沙,今年种一遍,我想肯定会有不错的长势。”
秦老爷子因为一直在负责锯树,上次三儿秦柱晚上兴头喊他,也没有说个原因。
芽儿现在提出来,秦老爷子才知道有这一事。
他是知道地瓜的,那还是他小的时候,跟着他的父亲去镇上,衙门集中各村里正分摊收粮任务的时候,一个衙役管事得了县令大人的吩咐,拿了一些蒸熟的地瓜,每个人一个尝尝鲜。
当场听说还是外地的走商孝敬县令大人,也是一个稀罕的物件,本地是没有种植的。口感甜糯,吃了很饱肚子,也适合当口粮。
秦老爷子心里又是感叹又是激动,谁说女孩不如男子,他这个孙女,不输男儿。他娇养着的孙女,个个是宝,哪一个他都是疼的。
秦老爷子说:“那明天上午我就把你大伯和你父亲划给你指挥,你就当个小掌柜 ,他俩听你的安排好不好?不过要选个土质较多的地方,多铺些,改下沙土,长的更好些。”
他们两个连忙应着,大房家的秦芯长大了,也想去看看,忙说道:“明天我也去帮忙,我手上的绣活也做好了。”
秦老爷子想了下,答应了。
这么大的孙女了,应该多见识下,学着操持下家务,去了婆家也会有担当。
早上,一家人吃过早饭,秦砚和秦柱挑了筐子,拿着锄头带着她们两个去了河滩的沙地。沙滩形成的原因是山挡着河滩形成了一个拐角,日积月累,泥沙沉淀了下来,面积越来越大。
水势本就不大,冲出来的河滩也不险,他们居住的位置应该是河流的末支,没有很大水流流过。
虽然地处偏僻,但没水人也不能生存,所以秦家先祖逃到这里来,在这里落根有水还是主要原因的。
芽儿在沙地上比划了一块地,秦砚和秦柱他们看了下面积,拿着锄头和筐就去挖土去了。
之前家里盖房子,大伯秦砚找到一块土质较好的地方,做了不少土砖,垒了灶。
在这个空当里,芽儿和大堂姐去看了地瓜苗,长势喜人。
因为精心料理着,一直没有缺过水,青翠的叶子非常诱人!炒菜吃也是一种美味。
秦砚和秦柱不间断的挑土,铺满了芽儿划出的一片沙地后,他们目测应该是够了。
芽儿又让大伯和父亲按照自己量的尺寸,垒起了埂子,每个埂子的大小一样。
铺着土的沙泥土,很好垒,两个大人干活又快又好,不久把埂子也整好了。
但他们两人并没有休息,齐齐地望着秦芽,等着秦家最机灵的孩子安排。
芽儿看着大伯和父亲这幅模样,嘴角不止不住地上扬,好像她就是个掌柜的,父亲他们是自己的得力帮手,一切听从她的安排。
垒完埂子后,又要栽地瓜秧了。
芽儿带着堂姐,大伯和父亲来到地瓜苗地。她对着一棵苗秧比划道:“按着这个长度,这截是要插入土里,这部分露出来分枝的,都这个长度折下来。”
于是秦芽教着他们折了几个后,他们很快就把这苗折下来了,因为本来也不多,只有一袋子的苗种。
地瓜当时发芽了,发得也不匀,也得亏秦芽照料得好,所以苗才生得比较齐。
秦芽知道地瓜如果种植得好的话,产量是很高的。四个人热火朝天得在地里把苗栽完后,在大伯秦砚的建议下,又浇了一遍水。
看着他们很慎重的样子,芽儿也想着地瓜如果种得好的话,改善家里的伙食指日可待。
秦芯很少出来做农活,而是经常绣花,有一双绣花的巧手,她心细如发,浇水浇得仔细。按照秦芽讲的栽种方法,秦芯过手的地瓜秧苗都种得很好。
晚上秦老爷子问道:“田里的地瓜苗都栽好了吗?”
大伯秦砚答道:“按着芽儿说的,都栽下去了,剩下的就是浇水护理了。如果真像芽儿说的,咱们家又多了种吃食了。”
然后秦砚事无巨细得向秦老爷子说了栽种过程。
二伯父秦茂问道:“难道不是直接挖了栽过去就行吗,只不过栽的距离拉大一点。”
他没到现场,芽儿说:“我看过的是移栽地瓜的茎,而不是一整个地瓜。书上是这样记的,今年我们就按这样栽了,看今年的收成再说。”
秦茂只是好奇的问了下,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个种法。
秦芽也是和父亲碰巧遇到商行的掌柜,走大运看到了那些发芽了准备扔的地瓜。不过地瓜苗不多,要想大面积种植还得等这一季的收成。
秦家人日子过得滋润,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虽然不是每天大肉大鱼,但也是经常是有荤腥的。
不是在镇上买条带肥的五花肉,就是二伯和父亲抽空上山猎下小野味,不过都是抽着大清早和傍晚的空当。秦芽在心底欢喜这样的生活,带着猪油的饭菜每天都让人期待满满,她知道自家人的生活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秦老爷子还是按照镇上拖木材结帐的时间,按时给三房分银子,所以家里妯娌和眭,一团和气。
秦家各房都有一笔不小的进帐,而且费用都走公中,谁会不高兴呢。
柳康每次都来拖木材,偶尔给芽儿带些不怎么值钱的小玩意,新奇又精致,心里想着她或许会喜欢。
芽儿大方收下,并没有觉得不妥,毕竟自己还是个小孩子,而柳康在她心里就像个大哥哥一样。
……
转眼到了六月,因天气较热,芽儿姐妹几个苦夏,每一顿都吃得极少。
奶奶和大伯母几个也是想着法儿,变换些做饭的花样,可是粮食就是这些,还是混着粗粮吃,也变不出珍馐来。
不过秦家也不是富得流油的,随心所欲过日子的那毕竟是少数。
秦家能有现在的日子,在这个小山村里也是顶尖的了。村里哪家的女孩子不是在地里劳作,晒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
秦芽她们已很知足了。
平常的日子里,芽儿是名副其实的孩子王,后面见天地挂着两个跟班,一个二伯母家的小女秦苗,一个自己的三妹秦蓉。两个小尾巴,丢都丢不了,处处跟着自己左右,也是醉了。
两个小妹也是佩服秦芽,到了盲目崇拜的程度,芽儿姐什么都是对的,好的。
这是因为在家里听得多了,长辈们总是说芽儿姐真的很机灵,见识不浅呢。
她们也觉得,芽儿姐脑袋里就是装了很多很多她们都不知道的东西,照着做,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