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儿知道,只是自己小时候养在外祖家,外祖特别喜欢自己缘故,才受到了外祖亲自启蒙,自己也看了外祖收集的很多游记杂谈,知道堂姐她们不知道的小知识。
她虽没上过学堂,但勤学灵活,记性又好,并不输同龄读书的小郎君。
秦芽的外祖曾对她说过,如果是个小郎君,考个秀才不在话下,如果有机遇或许也能考上举人,可见对小小的芽儿也是很赏识的。
不过秦芽的母亲王氏自从生下三妹后,身体受损没有恢复过来,至今秦家三房没有男丁,这也成为了母亲秦王氏的心结。
芽儿偶尔看到母亲落寞的样子,更是下定决心,自己就算是个女娃,也能像男娃一样让家里过上好日子,甚至能比那些郎君做的更好!
芽儿想着自己识得一些字,知道识字的好处,识了字,就能自己找书来看,多学着东西;识了字,男子就算不种田,在城里也成为商行里的伙计,而女子或许也能找个读书人做丈夫。识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芽儿想着家里的兄弟姐妹几个还不识字,爷爷虽说识字,但身为里正,又是一家之主,没有太多时间教小辈们识字。
芽儿觉得,自己一边教旧的字,一边学新的字,既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又让秦家同辈们多条路子,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有了这个想法,秦芽是说干就干。
堂哥们知道这个小堂妹的想法后,都很是感谢,秦芽认出柏树,设计木料的花样,还淘来地瓜苗种下,他们知道秦芽是有能力教他们的。
姐妹们知道这个消息也是喜不自胜,大堂姐打算给堂妹芽儿绣条好看的帕子作为谢礼,其他几个姐妹也是和秦芽亲亲热热的说了感谢的话。
堂哥们挖了一些沙回来,做个了四边正的沙盘,穷家的孩子没钱买纸和笔,都是沙盘这样练的。
秦芽的两个跟班秦蓉和秦苗围着沙盘左转右转,跃跃欲试。她们也打算跟着哥哥和姐姐识字,想着自己虽然小,能认多少算多少,有收获就很是开心了。
秦理十五六岁的年纪,是所有人当中识字最上心的一个。
他很珍惜这个机会,毕竟自己的年纪已过了学习时期,学习可能更费劲些。
自己也要相亲成家了,能有这样的机会哪怕出去做工也比别人的机会多些,心里更是感念自家妹妹秦芽的好。
所以秦理学得最认真,哪怕他白天锯树再累,晚上也不停歇的记下每个字的形状。
他从最开始的一个字学几天,到后来芽儿教多少就能认多少,每一个字在沙盘上反复练,反复学。真正做到了勤奋刻苦,芽儿在心底里最佩服这个大哥了。
秦家其他的孩子有时间则就在沙盘上练习。
总之,芽儿每天都教三个字,读会,写会为止。她教的所有字,还要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全部都会念,会写出来。
芽儿像一个严格的私塾先生,对待兄弟姐姐们一点不留情。
她的几个姐姐劲头足,比着学,谁也不愿落后。
秦家基因是好的,以前太穷,心有余而力不足,耽误了秦理他们的启蒙。如果生在有钱人家,他们几个早进了学堂,还可以走科举的。
秦家闺女们更是心思通透,秦家长辈教导得好,识大体,真是好人家闺女。
在学习上,秦理是最突出的一个,举一反三,不光识字,还会对字,钻得最透。
秦理有时把芽儿也问住了,她毕竟是个不到九岁的孩子,理解力不深,只不过记性好,看过的东西能记住。
芽儿尤其对于农事方面,果物,各地的县志,人文最感兴趣。
喜欢是一回事,行动是另一回事。
她对自己的要求不高,懂得一些就行了,现在又不走南闯北,操心太多容易长不高,她才不要呢!
秦家的人一直在赶伐树的工期,没有停过。
芽儿不光留心兄弟姐妹们的识字情况,还留意着房子盖好后里面的布置。
秦家房子外面看起来高端大气,四四方方,两进两出,房间敞亮通透,每间都透着用心。
秦老爷子又趁盖好房后做了安排,后辈都搬去新房,后一进的房子暂时做着孙女们闺房,以后发嫁也有脸面。
前一进的房子秦家孙辈男丁住,以后也是他们成家的住处。
秦家新房中间的院子听取了芽儿的想法,铺了一层大青板石,下雨天也不怕泥湿了鞋子。
石头是大伯秦砚弟兄三人一块一块的从山上运回来,铺满了整个院落,工程巨大,花费时间也长。长辈们的辛苦用心大家都看在眼里。
院内青石依着各自的形状,拼凑而成。
既各自独立,又像一幅装饰画,整体的效果不由让人感叹!
秦老爷子安排自家备下木材,托了镇上商行掌柜的人情,请了几个木匠到家里来做些家具。
木行师傅们活做得很精细,完工的家具摆放在各个房间里,瞬时温馨无比。
秦家起房子,打家具,添置各种零碎用品。其实,秦家公中也没有结余的银子,但三房和睦,遇到事都会从自己的私房里拿出体己,填到公中。
秦家爷奶也不由得感慨,娶妻娶贤真没错。
在秦老爷子选定的日子里,孙辈都搬进了新房,原来住的老房子就空出来了。
秦家第三房只空出了一间,因为她们三姐妹三人共住一间,父母一间。
现在她们搬进了新房,离开父母的院子,父母也宽松了不少,两个人也可以讲下悄悄话。
大伯秦砚从没有放松地瓜田的看管,转眼到了秋天,忙完了田地的活路,农村基本上进入了农闲。
地瓜也到了收获的季节,大伯秦砚带着家里人,打算全家一块儿去挖地瓜。
田间里挖出来地瓜个头匀称,一个窝子都有几个,一两个的很少,产量很高。
地瓜生吃,又脆水分又足,如果放段时间,就会变得很甘甜。
秦老爷子看了田里地瓜的个头和收成,说道:“这么好的收成和品相,今年收的地瓜全部做种吧,这样明年就有更好的收成了。”
秦家众人纷纷附和:“今年既然能栽种成功,这些地瓜全部留着来年做种苗,按着这个法子在河滩上拢田,明年一定大丰收。”
芽儿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如果明年有了足够的地瓜种苗,可以分给村里人栽种,应该能解决粮食来年青黄不接的那段时间。
转眼到了秋末,锯木的事停下来了。从进入九月份以来,柳康就再没有来过村里拖原木。
领头的是掌柜的大儿子,他带了些人来,说东家捎信来了,商行清库存,暂时不进货了。这样家里锯树停了下来,做起猫冬的准备。
柳康走的很突然,而且后来一直没来过。秦芽心里也有些挂念这个带小礼物的大哥哥。
……
几个月下来,在芽儿的督促下,兄弟姐妹识字进度也曾落下。
大堂哥秦理最肯吃苦,每天重苦力的劳作下,也没有松懈半分,功夫不负勤劳的人,他也学得最好。
秦老爷子把几个月来的收入拿了出来,按以往的惯例分给了三房,各房的小金库又添了不少。
芽儿脑袋转个不停,她感觉自己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过家里木材生意停了,不知道木行何时再收,家里如果没有这个进项,日子怕不是又要回到从前了。
自家砍的这片成材的树林长了很多年,砍完了就没有。所以这个长期做也不现实。
家里怎样才能有个长久的生计呢?这个问题常常在秦芽脑子里转悠。
……
冬天的日子秦家人都猫在家里,烤着炭火,吃着秦张氏闲时做的一些农家零嘴,过得要有多舒服就有多舒服。
而秦芽每天带着两个妹妹过着到处晃悠,这种放养式的日子,她觉得惬意得不得了。
如果两个妹妹不挂在自己身上的话,自己就觉得似神仙了,偏两个妹妹粘着,离不了她。
年底大堂哥秦理定了奶奶娘家村里的一个刘姓姑娘,媒婆也是当地出名的刘媒婆,这是一门双方极中意的亲事,姑娘家秀气勤劳,就定在来年的五月成亲。
这接下来几个月里,秦家秦芯,秦班,秦莲都相继定了亲。
时间飞快,秦家就要迎来大堂哥秦理成亲的日子了。
秦老爷子和大伯父秦砚都很看重这桩亲事,众人事事留心,婚礼也办得格外隆重。
……
几年来,秦家进人添丁,好不热闹。芽儿堂姐们和自己的姐姐都相继嫁了人,她也马上要及笄了,家里父母也在相看人家。
秦家孙辈男丁相继成家,在秦老爷子的主持下,老房子又都拆了重建,也改成了两进的房子。
这样虽然是个大家,但一点也不拥挤,反倒几房分得分明但又都住在一起。
自从那次木行掌柜的儿子带口信说暂时不收木材,便再也没有锯树了。
虽然也可以找到商行,这些木材毕竟已成材,放在那里也不会亏。
芽儿还是想着其它主意,打算在吃食上面做文章。
地瓜在秦家人的精心照料下,第二年的长势好,有了足够的种苗,村里好些农家看到了收成,都用其它的农作物换了地瓜种,打算来年种植。
芽儿也不藏私,教大家种植,在第三年,村里大部分人家都种了地瓜,收成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村里人再也没愁过吃食的事。
秦家湾家家户户有余粮,芽儿就想着把地瓜做成零嘴,现在这么多的地瓜,加工成可以存放久些的食物,会不会更好。
地瓜毕竟不能久放,不好存放,时间长了容易腐烂变质,过季不能吃只有扔了。
芽儿想着,灵光一现,想出个磨成粉的点子,制作成地瓜粉,干了可以放很久。
这几年来,她一直在尝试着各种吃食,地瓜粉是效果最好的,拿到外祖家的杂货铺也受欢迎,在粮食铺里更是供不应求。
几年下来,秦芽靠地瓜粉也为家里赚了一笔。
秦家每年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后,地瓜也越传越广,不断的有人栽种,范围越来越大。
地瓜粉原来只是家里人在厢房里制作,大堂哥秦理售卖成品,秦班和秦观收地瓜,分工明确。又因他们几个都识字,在外行走,别人常常高看一眼。
他们兄弟几个常常念叨芽儿当时教他们识字的好,督促他们识字,才能有今天的局面。
每每提起这件事,秦理兄弟们都在自己的媳妇面前叮嘱,要对芽儿好。
秦家几个嫂子对芽儿小姑子亲昵的很,和嫡亲的小姑子没有区别。
当时芽儿的姐姐们出嫁,按秦老爷子的安排,都带有陪嫁。虽比不得千金小姐,但在农村,这份陪嫁也很是很丰厚的。
结亲的都是勤劳人家,娘家在当地过得红火,所以姐姐们在婆家的小日子过得很舒心。
大堂姐秦芯把地瓜种苗带去婆家,亲自教婆家人栽种,有了收获后,娘家哥哥秦理直接就来收走,不愁销路,就这一点,她在婆家被格外看重。
再加上秦芯自己又会识字又会绣花,操持家务更是一把好手,很得丈夫和婆家人的敬重。
不过芽儿的亲事来来回回几次,媒婆也来了几个,都没有定下。
因为在芽儿这里,秦家的男人都觉得,好像谁都配不上他们的芽儿,介绍的人不是这有差点就是那里不行,反正没有一个配得上的。
几经下来,好像秦家姐姐们的婚事顺利,在秦芽这里反倒不那么顺利了。
芽儿觉得自己还小,也不必着急的。日子也照旧过着。
这天,两个小跟班,哦不,现在跟班也长大了,怂恿到镇上去散散心。
以前秦家姐姐们绣花打络子,在芽儿这里基本上是断了,两只小的也随着她,不热衷这些,怎么散漫怎么来。
芽儿也想看看有没有新奇的玩意儿入眼的,也就应了。
在镇上转悠了半天,信步走到了原来木行的位置,几年前木行停收自家木材后,木行再也没有说要来收木材的话,自己和柳康的口头约定也在那时就没了实现机会。
自己后来一直没有再见柳康,但还是会时不时的想起这个人,难道柳康没有做这一行吗。
木行还是原来的模样,没有多大变化,只是物件陈旧,没有及时出新,显得有些落后。
仅仅是一个铺面而已,再也没有往日的热火朝天。
……
回来后也不知是不是受了木行情形的影响,芽儿好些天都提不起精神,做什么都没有动力,自己也不知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