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康把这个吃食详细的做法及口味说了出来,也说了自家已经和福来酒楼签约的事。
蒋掌柜是个明白人,既然酒楼签了合约,那一定做出了成品品尝,有了酒楼的推销,名头打响,商行没有卖不出去的货。
他没有犹豫,商行本来走的就是什么都要有的路线。种类多,供货量稳定才会吸引更多的人。
柳康和蒋掌柜讨价还价,最终谈成了和福来酒楼一样的价格。不过柳康加了一条,运过来约定数量的苕粉,商行一定要全部购买,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保护。
商行势大,收不收货的主动权在商行手上,如果自己费劲心思运过来,商行又不要了,到时候压在自己手里可不好办了。
两人商量了一些细节,约定前期都是由柳康来送货,后面再派专人负责。
柳康签了约后,总算松了口气。
回到住处后,柳康还唤小二送来洗澡水,洗去一身疲惫,换得一身轻松。
他倚在窗边,看着街上人来人往,充满了烟火气息,心绪不由飞向远方。柳康想芽儿现在在做什么,有没有注意身体,想着秦芽,柳康内心一片柔软。
自己一定要给她创造一个好的生活,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
除了想着芽儿,柳康还想到了远在边境劳累的家人。想到他们,柳康心里就像压了块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柳康思绪万千,不知道时间如何流逝。赵叔叩门说吃晚饭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站了好久,久到腿都麻了。
柳康用手抹了一把脸,手上有点潮湿,原来脸上不知什么时候泪都风干了。
柳康应了一声,打开门和赵叔一起去吃饭,这时他已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又变成那个沉稳的柳康了。
柳康这些天已摸清了当地的消费水平及行情,对自己的粉条很有信心,他相信以后粉条的商业版图一定会越来越大,两次成功签约就是最好的证明。
柳康在扬州府住了几天后就去了杭城,杭城更是超过扬州,人文风韵,自然奇观,样样值得称道。
柳康十五六岁时候来过这座繁华的城市,对一些地方还有印象。
柳康并不浪费时间,直奔有印象的街道。一番走访后,柳康心里有了计划。
柳康想复制在扬州城的模式,和一家酒楼,一家商行进行合作。酒楼打响名气,商行走进百姓。
……
这天,柳康带着赵叔走进了几年前和自家合作过的商行,一个年青人忙迎上前来:“公子,请问需要什么?”
柳康道:“我想见见你的掌柜,跟他有事谈,可方便?”
年青人道:“掌柜的正好在,我去请,你请稍等。”年轻人先上了茶后,就去了商行的后面找人。
大概一盏茶的功夫,后面走出一位精神抖擞的老者,穿着一身玉青色绸袍,面带笑容,和蔼可亲。
柳康忙拜道:“晚辈柳康,想借贵地卖一样食物,请前辈看看。”
老者摆手示意柳康坐下。而赵叔则有眼色地拿出一包苕粉双手递到老者手旁的桌子上。
老者拿起后打开包装,里面露出整齐的苕粉条来。细细看了看,他不动声色地包好,看向这个年青人。
柳康道:“这是我自家作坊生产的苕粉,既适合做配菜,也能当作主食,您老看了,觉得怎样?有没有售卖前景呢?”
老者道:“看着还是可以的,如果价格实惠,当地人就是能接受的。”
老者答话简单,让柳康有种自曝底价的冲动。
柳康按下心里想法,道:“我诚心想和贵行长期合作,我给出自己的最低价,不论您这边定价怎样,这样如何?”
意思就是你价格卖得高,我也只赚我的那一份。
老者沉吟片刻,略作思索后说道:“你先把你手头的货都送到商行来,我看看这批货的情况,之后我们再谈合作的事。”柳康忙应道,心里也是高兴。愿意看整批的粉条,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
柳康把苕粉的做法详细介绍了一遍,旁边的伙计也认真听着,便于顾客有疑问好解答。老者也在一旁听得仔细,不住地连连点头。
老者起身临走前细打量了柳康,道:“你可是柳远之子?”
柳康忙拜道:“晚辈正是。”
柳康内心里是很忐忑的,怕他认出了自己,害怕受着牵连不愿与自己合作。
但老者并未多说,只是点了点头。
看起来老者没有丝毫忌讳,柳康心里略放了下心。
柳家事情当时闹得很大,各地的生意全充了公,同为商贾的人家没有不知道这件事的。
想到老者记得自己的父亲,柳康内心更是一片感激,自己身边已经没有认识父亲的人了,而现在又有了一位。
老者笑道:“既然是故人之子,你是晚辈,以后就叫我赵爷爷。”
“如果在杭城有事,可以来这里找我。你父亲不在,有事我也能帮衬一二。”
柳康更是拱手应道:“谢谢赵爷爷,您的好意,晚辈心领了。”
柳康拜别了老者,离开了商行,因合作伙伴是父亲的故人,柳康心中除了欣喜也多了份轻松,还有人记得父亲,记得柳家,自己不是全无根基。
当天赵叔就把余下的五十斤苕粉送到了商行,办了交货手续,一切都顺利。
三天后,商行又来信让柳康去一趟。这次柳康和老者相谈甚欢,谈到供应细节,赵老爷子更是做了承诺,只要柳康的作坊能生产出来,送多少来都可以。
这承诺的分量不言而喻,相当于雪中送炭。
不过商行有这个底气,也有这个财力,也可以说赵老爷子还想帮助柳康,还可能是看好苕粉的前景,林林总总加起来,让柳康觉得自己这次出来应该是成功了。
柳康心放了下来,即使秦伯父那边没有成果,他这边也基本是稳妥的。
告别赵老爷子后,柳康要启程回去了,他得督促作坊抓紧生产,要准备送货扬州和杭城。
一路走来,柳康在扬州和杭城都谈下了合作,目标完成,而且合作的对象也都是稳定客户。
柳康让赵叔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回去。
柳康则上街去了,想带点当地的土特产送给秦家人。
柳康买的并不多,仅仅够秦家众人尝个鲜,毕竟要用银钱的地方还很多,以后订单稳定了结了现银,不光可以多买些,还能让大家一起到扬州和杭城游玩一番,柳康暗暗计划着。
柳康在路上紧赶慢赶,终于回到了秦家湾。
虽然在这里时间不长,但他有归心似箭,巴不得马上到家,马上见到秦芽。
柳康回到秦家湾时,芽儿很是惊讶。她算着柳康的行程,是没有这么快的。
但回来得这么快,那估计事情很顺利了。秦芽迎着柳康柔和的目光,内心小鹿乱撞,好像远行的夫君回来的感觉,自己想着都觉得一阵害羞,略低了低微红的脸。
柳康看到她娇羞的神态,心里也是一阵欢喜,芽儿也是盼望自己早些回来的。
秦家人迎着柳康,对他嘘寒问暖,柳康心里也倍感温暖。
柳康先到家洗漱,洗漱完毕后再过来谈这趟远行的收获,带回来的特产赵叔早搬进了秦家。
虽说买的东西只够秦家众人尝鲜,但秦家人口众多,老老少少加起来二三十,柳康其实也买了不少礼物。
芽儿看着不停从马车上搬下的东西,惊讶了一番,男子购起东西来也是疯狂的,这是买了多少,像不要钱似的。
她哪里知道柳康的想法,他想把最好的东西都带到她的面前。
柳康洗漱完毕后,稍作休息,听到赵叔喊自己去吃饭,便整了整衣衫,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地去秦家了。
晚餐秦伯母知道柳康他们回来了,为了以示庆祝,准备得很丰盛。
晚饭后,柳康把到扬州和杭城的情形细细说了一遍,又把契约都拿出来给秦家人看。
从数量到定价都标得很详细,也说明柳康办事很细心。
芽儿把几份契约看了遍后,内心是一片欢喜。知道苕粉有市场,却不知道苕粉的市场比自己想的更大。
大伯父秦砚去推广销路后,作坊就由二伯父和父亲管理。
现在接了订单,就要好好的安排生产。
二伯父秦茂把这个几个月的生产量报了出来,看看还需要生产多少斤粉条才凑够订单,交货的时间紧不紧。
芽儿在心里默算了一会儿,扬州和杭城的订单总量与作坊的库存相差的不多,再赶个几天就可以送货了。
这次送货还是柳康负责,秦家二房的秦班跟着打打下手,先适应适应,以后就由他负责扬州和杭城的送货。
二房的秦赵氏脸上的喜色按捺不住。之前看到大房当家的和大侄儿独挡一面,先出去卖货,还以为自家的秦班没有机会了,没有想到这机会就来了。
柳康把这样的重任交给她的儿子,秦赵氏感激不得了。
除了对柳康心怀感激,秦赵氏也记得芽儿的好。多亏芽儿教自己儿子识字,不认字哪能出去?芽儿把兄弟姐妹都带得这样好,她就是秦家的福星。
芽儿心里同柳康想得一样,自己的堂哥们适合去送订单的货,他们年纪轻精力好,多加历练,以后都会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的。
秦家的长辈在家守着技术,年轻一辈在外闯荡,正好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
芽儿心里盘算着:大伯父见过世面,由他统一收购地瓜,二伯父和父亲搭档较多,做事有默契,可以包下所有的生产,还有储存。这都不能交给外人做,自家人更放心。
芽儿打算抽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柳康,不知柳康是什么安排,不过柳康在送货的人选上和自己想的一样,芽儿相信他们的默契,这次也不会例外。
……
柳康打算进作坊看看,他没见过作坊的样子,刚建成生产的时候他就启程了。
这还是第一次柳康踏进作坊,作坊里干净整齐,大家都是忙着,做着各自的事情,没有空闲抬头看他一下。
柳康到每一处都看了,心里一片舒坦。
他知道芽儿会把作坊安排好,没有想到这么好,一切有条不紊,看起来效率很高。
村里请的人较多,大多数人都认识他,见到他都微点下头,并不停下手来,继续忙着自己的事,让他见识了芽儿在选工人时的用心。
作坊整体架势都出来了,生产产量上来只是时间问题。
看着眼前的作坊,柳康眼角有些酸涩,他知道这一切都是芽儿在操心,秦老爷子和伯父们都没有多少远见。
只有芽儿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在前面,也作了细致的安排,才有这样的成效。
自己在外奔波,而芽儿在家里也用心安排,二人在事业上也称得上一句知己和伙伴。
柳康转到一个小侧间的时候,看到芽儿正在桌前写着什么。他走上前去,静静地站了一会,芽儿没有发现柳康的到来。
柳康只有轻咳了声,芽儿才猛地抬起了头,望着他,看见是他,笑着站起来,说道“你怎么过来了,怎么不在家多休息休息!”
柳康说:“我正年轻呢,休息一会儿就够了,你在算什么?”
芽儿拿起纸来递到他的面前,“我在算现在一天能做多少粉条出来。酒楼和商行已经有需要的斤数了,还不知道大伯父和大堂哥那边如何。”
芽儿用手示意柳康看看数字,说道:“如果他们也有订单,那我们目前的生产量就跟不上了,还需要人手。所以我先做个预算,达到多少斤数,我们就对应的招多少人,没有达到的话,现在的人手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