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里,柳康和芽儿两人见面的次数不多。但只要有机会能见面,两人就有说不完的话。
柳康什么都想对她说,让芽儿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种楞头小子的行为显得有些幼稚,与柳康的年龄并不相符。
芽儿也是哭笑不得,她知道柳康想天天看着她,不离开她一步。除了觉得好笑,芽儿心里也很满足。
日子在不停的收货,加工,储存中过着。
作坊订单提升,就要扩大生产,秦家决定按照芽儿的提议要继续招村里人做工。
秦家在村里很有影响力,掌家人代代是村里里正,对村里的人都挺了解的,招的都是实诚忠厚本分的村里人。
又招了一批人后,作坊空间就有些不够用了。之前考虑到如果生意好了要扩大,已经建得足够大了,哪怕这样场地还是不够用。
作坊周边没有地方可以再扩建了,村里人这几年又跟着秦家种地瓜,又在作坊做工,家家都有了节余,建新房的人很多。
村子背靠山面,前临浅水,能用做盖房的地方并不多,唯有秦家那里宽敞些,但已经都用了。
芽儿想,如果订单一直很多,在哪里销售,就在哪里建作坊。虽然这样前期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但是能解决秦家湾的场地问题,也能减少运货的成本。
作坊进出的每笔账芽儿都记得清楚,她记的流水账,也只有自己看得懂,支出一栏,收入一栏,最后赚了多少钱也只一个数字。
柳康从不看账本,也没过问银钱的事,银钱上全凭芽儿做主的姿态。
秦家人心里清楚,作坊的事都是芽儿在拿主意,做安排。
柳康对她充分的信任,只要是她提出来想法,就没有不答应的,所以作坊有什么问题都是直接找芽儿。
柳康一直很忙,忙着外出看收购地瓜的行情,当地种植有多大的范围,他要做到心中有数。
芽儿毕竟是女子,外出不似男子方便,只在镇上走动,负责当地的宣传,让本地的人多种地瓜。
柳康的作坊收地瓜的策略是包收的,只要你种出来,销路不愁。
地瓜不择土地,很容易栽种,目前只有这种单一的作物可以制成粉条,苕粉的成本有些偏高,因此价格也不太平民。普通的人还是有些吃不起,只能偶尔尝鲜。
这天,两人碰巧都回到作坊来,农家人也没有男女大防,又是定过亲的人,两人凑在一起又说了会悄悄话。
柳康道:“这几天出去看了周边地瓜的行情,地瓜你能做粉条出来,还有没有其他能做粉条的粮食呢?地瓜有的地方还没有种植,因为成本,价格不太亲民。”
柳康又解释道:“价钱低下来的话,吃的人会更多,销量会更大。”
芽儿望着他:“你可有什么想法?”
柳康道:“我不知道,既然地瓜粉能做粉条,那就是只要能变成粉末的粮食都能做出粉条。如果价钱便宜,吃的人会更多,可以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我们这儿是一年两季农作物,四月份收割小麦后,在田里栽种稻子,八月收割成熟的稻谷后,九月份整好土地,撒下小麦种,来年四月收小麦。”芽儿仔细回忆了一番后答道。
“一季麦,一季稻,都是这样种的。”
柳康听了一喜,道:“小麦能磨粉吗?”
芽儿回道:“可以磨的,人工磨得很慢,很粗糙而且不白。没有镇上卖的精细,比不上镇上铺子卖的。镇上精细的小麦粉价钱并不便宜。”
“所以村里人都是直接卖了小麦,只留一点小麦,平常自己磨的自家吃。”
柳康道:“小麦磨面粉,怎样变白,你可有方法?”
芽儿一愣,她也不知道怎么弄出精细的小麦粉,说道:“我们可以磨着试试,再来改良。”
柳康心里一喜,知道芽儿是支持自己的,点了点头。
要尝试一种新的吃食,免不了要试做。
他们两人说干就干,芽儿叫了自己的父亲去家里拿些小麦来,父亲拿了半袋子小麦来。
芽儿让父亲把半袋小麦磨成面粉,秦柱也知道芽儿不会胡闹,没有多问,就在自家的石碾子上按秦芽要求做起来。
秦家自从收地瓜后,就买了头驴子。
芽儿父亲用驴子拉石碾子,小麦很快就磨成粉了,第一遍磨出来的很粗糙。
柳康捏了下粗糙的麦粉,芽儿也细细地捏了下。这样的小麦粉就是农家人常吃的小麦粉。
柳康看向芽儿,道:”还能再碾一遍吗?第二遍应该会细一点吧。”
芽儿点了点头,父亲秦柱没等芽儿说话,又让驴子开始拉磨。
第二遍,果真肉眼可见地细了好多,芽儿试着捏了几下,感觉颗粒小了不少。
秦柱很惊讶,以前并没有碾过两遍,没有这个意识,身边人都碾一遍,自家也随大流。
碾两遍能细到这个程度,不过镇上铺子的面粉还要细。既然已经碾了两遍,秦柱自己又碾起了第三遍。
三遍碾完后,秦柱拿起筛子筛小麦粉,用簸箕放在下面接面粉,小麦外壳表皮的颗粒都在筛子上,细粉都漏下了落在簸箕上,颜色白度竟然跟镇上面粉白度差不多。
柳康看了后,沉稳一笑,知道自家作坊又能上新的货了,芽儿更是捧起白色的面粉,笑得合不拢嘴。
秦柱更是激动,农家人简单,小麦只是磨一遍,筛一下和着杂粮吃,自家现在磨出了这么细的粉,和镇上的有的一拼,家里又要有新进账了。
芽儿压下心中的喜悦,让自己的父亲用面粉按做苕粉的模式,做出来面粉条来。
秦柱听了自家女儿的话,和起面粉来,苕粉粘些,面粉散些好揉捏些。
柳康在旁边看得仔细,他们两人都看着每个步骤,虽然是尝试,如果成功就是一条广阔的财路。
柳康眼睛也不眨地盯着芽儿的父亲做这些。
面团需要发酵,要放着搁置一段时间。芽儿以前在杂记上看到,面团如果放段时间,就会变大,这是个发酵的过程。
芽儿回忆着,记起来在温暖的地方,发酵会更快。又让父亲把面团拿进去放着,靠着火堆。
芽儿对着父亲和柳康说:“这个得几个时辰呢,等面团大了再拿出来揉一揉,分小块以后就用做苕粉的模子按一按,看看是什么效果。”
秦柱忙活了半天,现在终于能休息了,用行动表示了自己的支持。秦柱对柳康也是和颜悦色,一个女婿半个儿。
他对柳康是相当满意,女婿为人好,对女儿又好,现在是越看越满意,把柳康当成了自己的儿子看待了。
芽儿觉得有这样的支持自己的父母很幸福。
姐姐成亲了过得很好,在家里自己和妹妹很快乐。
柳康和秦芽并没有离开作坊,一直守着发酵的面团。秦柱磨完小麦还有其它事,忙事去了。二人借着这个空当又卿卿我我起来。
过了两个时辰,芽儿打算看看面团的情况,面团变成了原来的两倍大。
芽儿把面团拿出来揉一揉,就切开套了一个小模具,看着和苕粉一样,也就颜色不一样,两人看了试做的一个成品,觉得今天的试做,算是成了。如果能晒干更容易保存就更好了。
柳康也动手盖模子,说道:“这个就叫面条的,试做的都让秦伯母煮来吃吃看,试试味道吧!”
芽儿道:“好,等下我去跟大伯母说,晚上吃面条。”
内心的喜悦,不需要说出来,彼此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都能懂,知晓彼此的心意,再说有多少人能读懂对方呢。
芽儿拿了几撮出来,到老屋里让大伯母煮着吃,试下口感怎么样。
芽儿想着在面条里放些什么配菜,想想就充满期待。
到了老屋,正赶上大伯母她们要做晚饭,芽儿把面条递给了大伯母,说:“大伯母,把这个面条煮着吃,里面放些青菜。”
秦张氏还没见过这么白的面条,很惊讶。道:“这是新做的。”芽儿笑着点了点头。柳康在堂屋陪着秦老爷子讲话。
农家人的柴火灶,很快水就开了,大伯母秦张氏麻利地把面条放在锅里,用筷子在锅里来回划开,免得面条粘在一起。
面条熟得很快,烫了青菜,放了一些调料,乘在碗里散出清香。
秦张氏乘了几碗,因为第一次煮面条尝试,没有多煮,柳康和芽儿各端了一小碗,伯母们也端着吃起来。
柳康吃着觉得非常好吃,以前在家里也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虽只有青菜煮的,其它的什么都没加,但就是好吃。
秦家人都觉得好吃,说着味道,说要匀着汤汁会更好吃,讨论着搭配的东西,觉得它很是美味。
苕粉好吃,但是太贵,这个普通人都吃得起,而且干的更是久放不会坏。
秦家人想着这又是一门生意,她们现在的私房丰厚得很,日子过得舒心。
秦老爷子现在不掌家,每次的分红都会按时分给三房,从不克扣,伯父和伯母们也都知足。
芽儿提出做生意,得到了爷爷和伯父们及父亲的支持。
但所有的事都是家人做出来的,自家只有父亲一个男丁,分红银子却一分都没少。
秦王氏每每拿着银子时,念叨自家人齐心,一大家子一心努力赚钱,真的是顶顶好的一家人。
她觉得自己的小日子过得舒心,象心象意,没有不满足的。
柳康和秦芽吃完了面条,回到了芽儿管帐的房间,也算是作坊的帐房,作坊里面的进出帐目全在这里。
他们几次重要的计划都是在这里确定的,秦家人习惯了他们两人的相处,也没有觉得不妥。
一些重大的事情都要他们商量,要拿主意。两人到了芽儿的帐房,芽儿拿出帐本,递给柳康。
柳康接过帐本,随意翻了下,看到最后一栏的节余银子,放了帐本,望着她,说道:“是银子不够吗?不够我再想办法。”
芽儿说:“账面上这些银子,如果要扩作坊,就要全部投进去,而且本地要建作坊的位置都不理想。”
“我原本想建的苕粉作坊,是在那里销,就在当地收购制作,现在有这一条新的作坊,你有什么想法。”
柳康道:“本地还是要建一个面条作坊,作为一个大本营,有些细节可随时改。”
芽儿很是佩服柳康的智慧。